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最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教研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是提高教师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结合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成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诉求。党和国家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中,也多次强调深化教研改革工作,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形式,着力加强教师教研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为我们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导。
一、依托“互联网+”解锁创新教研内容
教研即教育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研究教学方法的活动。在传统物理教研中,物理教师也主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寻求的解决方向也主要是理念更新、解题方法多样,实验器材创新等。但依托“互联网+”,根据其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于一体,强调把线上和线下的活动聚合起来,为教育创建新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形态的特点,我们的教研可以解锁更多新内容。
1、创新课堂呈现方式。课堂教授知识一样,但效果却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是课堂讲授的方式不同。如何更好地提高课堂讲授效果,是每位老师都需研究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更好效果。如物理是一门实验课程,但是由于实验时长等限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实验都“搬进”教室,因此可以利用视频、“3D模拟实验室”等把这些实验“搬上”课堂,比起老师单纯的讲和记结论,显然这种课堂呈现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自己观看、经历、总结,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但也不是一味的引入新技术就是好的,如何高效恰当的引入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而非喧宾夺主,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2、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加强教学反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依托“互联网+”,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更高效取得更精准数据,用以指导改进我们的教学,不断创新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如利用网上阅卷系统,我们不仅可以研究学生整体情况,还可以研究每个学生每道题的情况,从而高效实现因材施教,相较以往的教师凭纸质阅卷感觉来评价学生,或者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录学生考试情况,网上阅卷系统提供的精准高效数据可以帮我们实现个性化教学研究。
二、依托“互联网+”解锁教研活动组织新方式
“互联网+教研”并非彻底摒弃传统教研,而是作为传统教研的补充与后续跟进,研究方法的现代化优化。因此,除了要解锁新的教研内容,更应该关注的是教研活动组织新方式。更新优化教研内容更多是个人的反思,个人的力量,而想取得更好的成果就需要同伴互助,合作教研即团队——教研共同体的力量。教研共同体可以提供更好地思路、更多的实践数据等。在学校而言最简单的教研共同体就是科组。因此根据学校科组实际情况,灵活根据多技术环境解锁更多更好教研活动组织方式成为了我们的探索内容。
1、依据数据分析,精准定位教研主题。每所学校、每个科组、每个年级、每个班、每位学生、每位老师的情况不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所以,我们只有先调研才能精准定制个性化的教研主题。利用问卷星等调查工具调查教研问题,利用数据分析,精准到个人,在统一的教研方向下“私人订制”教研主题,让教师个体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师个体研究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又把握好大方向,利用个体的数据和成果来充实和验证统一主题。如物理科组的整体教研主题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但下钻到年级就有所不同,如高一级注重的是“夯实基础,做好初高阶段过渡”,而高三级则更注重“巩固基础,知识活用,提高得分率”,再下钻到个人就是根据班内学生情况和班级信息技术环境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每阶段教研主题都有所不同。只有在做了调研,依据数据分析,才能精准定位教研主题,同时还要根据每阶段教研效果,及时更新优化教研内容和方向。
2、依托信息技术,更新教研活动方式
以学科组为主的教研共同体教研活动的形式主要有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主题教学研讨,主要以线下面对面经验交流为主。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研活动可以构建网研模式。主要措施为:
(1)细化研究团队,构建专题研究小组,创建教学资源。如在高三物理备考小组中,将教师团队划分为教材研究组、错题整理组、高考题内化组。其中教材研究组的任务为研究新旧两套教材来应对“旧教材、新高考”的情况,将新旧教材中情景题进行整理提炼来作为高三二轮复习的内容,引导学生不脱离课本,夯实基础,学会情景建模;错题整理组的任务为每次周测、月考等考试中学生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整理、变形,在一个月内复测,以保障学生学习效果;高考题内化组的任务为将近几年高考题做熟、整理、内化、变形来作为高三复习的依据和测试评价。这些都离不开电子课本、阅卷数据、电子文档等技术的支持,同时研究结果也需要云盘、QQ群文件等作为教学资源平台进行储存和展示。
(2)引入半同步式教研,加强教学互动评析,增加教研组织灵活性。相较于传统的面对面的集体备课、当堂观课、集体评课等同步教研形式,引入半同步教研,结合课堂实录、网盘存储、QQ群收集表、QQ群作业等功能,让课堂教研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实现网络集体备课,在线视频观课和点评,避免同课异构时教师不能听到对方老师的课,只从别人的评课中学习,以及部分老师评课不能真实当面提出意见等困扰。因此教研组要组织成员申请网盘、组建QQ群、微信群,利用网盘的大视频存储功能存放高清的教师课堂实录、名师课堂、示范优质课、讲座等视频,利用QQ和微信群群签到、公告、文件、收集表、接龙统计、作业等功能形成教研资源辅助教研开展。
(3)团队合作,利用思维导图共享,提高课题研究效率。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形式就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需要大量调研,精准选题,设计方案,实践验证,修正方案,重复实践验证,总结结论等。其中最先进行的就是大量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如在知网上面搜索“教研活动组织”会获取302篇文献,“互联网+”的教研有337篇文献,如此大量的文献,如果每位成员都去阅读一遍,就会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如果可以每位成员阅读一部分,再用Xmind等软件制作文献阅读的思维导图,把思维导图利用网盘共享文件夹或者QQ群文件共享,那每位成员都可以更高效阅读并提取关键信息,从而事半功倍。
三、依托“互联网+”解锁教研成果推广新途径
教研的目的不仅在于取得成果,更在于后期的推广应用,发挥成果的效用。同时也可以在成果推广应用中得到大量的实践数据来论证和完善优化教研成果和方案,是教研活动必不可少的“下一步研究”。
从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成果推广的模式来看,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型即上级组织将研究成果要求下级部门遵照执行,并辅以专家指导;和自下而上型即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得上级部门认可并大面积推广。但这两种成果推广方式需要文件、书籍出版等,耗时较久,要求较严格,所以我们在寻求更便捷高效的途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科研成果可以扩展至多种立体、直观、高效的传播方式,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带来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更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无疑为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解锁了新的途径。
1、利用美篇和微信公众号,解锁科研过程记录和成果静态推广的新途径
教研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和科研成果均需记录、整理,这中间产生的数据和图片、照片等既是教研方式方法的形象记录,也是科研的佐证。因此通过开放的、活跃的、互动的美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记录这些活动并发布,一方面会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科研活动,另一方面美篇、公众号文章发布后读者的留言又可以启发教研组成员,帮助其突破思维固有模式,打开新的思维角度,为教研活动注入新的活力。相信每位专业教师都在微信上关注了很多专业的教学公众号或者名师公众号。我们的关注和对其成果的实践反馈相信也可以帮助他们优化和改进教研成果,实现互惠互利。
2、利用短视频、视频网站、视频公众号等解锁教研成果动态推广的新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短视频、视频网站、视频公众号等的出现和发展,可以动态记录教研过程,为配合成果推广提供了动态参考。同时通过推广过程的动态记录,可以更加详细精准的掌握实践效果和推广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这种动态记录更形象,推广面也更广,这无疑解锁了教研成果动态推广的新途径。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是一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人职业素养的根本保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研活动已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从教研内容到教研活动方式,再到推广方式都要进行创新。教师要抓住教育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东风,大力发展教研,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石林.“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教研的设计与高效开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02):109-110.
[2] 叶燕芬,王越娟.从模糊走向精准——“互联网+”助力校际联合教研的实践探究[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04):6-8.
[3] 孙众.“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育创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0):21-23.
[4] 程云.“区域性语文教研活动的组织与设计”之散议[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0(03):4-6.
[5] 郭绍青,沈俊汝,张进良,贺相春.“互联网+”条件下“五位一体”协同教研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2):35-42.
[6] 杨颖珊.“战疫·助学”背景下在线教研迭代更新路径探析——以广州市荔湾区四年级英语在线教研为例[J].现代教育,2020(11):54-56.
[7] 杨青.“互联网+”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7):63.
[8] 郑世良,曹建清.传播学的视角:博客应用于教研成果推广的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3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