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典型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立安

范公亭南街12号高新技术研究所,262500

摘要: 职业院校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是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有力举措,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的根本性问题。本文基于课程思政内涵要求,阐释职业院校推动课程思政教学重要意义。并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思政教学落实不够有力、思政综合能力薄弱、思政内涵实质把握不准等问题,提出通过“强素养、跟前沿、精嵌入”等方式,推动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走好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深化研究
DOI:10.12721/ccn.2024.15725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三尺讲台无杂音,三尺讲台有政治。”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尤为激烈。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鲜明指出,要用好课堂这个教学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职业院校全面推开课程思政教学、扎实推进铸魂育人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一、课程思政内涵要求

(一)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讲解,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同频共振,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综合育人体系。

(二)课程思政要求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教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

在课程教学实践上,充分挖掘蕴藏的思政元素,精准发掘思政点,科学融入思政内容,巧妙设计思政环节,润物无声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让学生既学本领,又树“三观”。

二、职业院校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建设最后“一公里”,也是课程思政落实最关键一环,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深化落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在思想上固本培元

“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在课堂专业教学中通过思政元素的巧妙融入,润物无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综合育人体系,潜移默化从思想上固本培元,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二)有利于活跃课程教学氛围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专业教学中通过思政元素穿插引入,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得有温度、有实感,帮助青年学生解好思想扣子。专业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程氛围,使学生在享用专业大餐的同时,又能汲取思政养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有利于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当前,在中美战略博弈的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政治渗透无孔不入、无所不用其极,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愈加严峻复杂。新生代的青年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且作为网络原住民,思想异常活跃。职业院校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是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的有力举措,是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战争的重要抓手。

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典型问题

当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综合育人成效明显,专业教师思政意识基本建立,思政能力稳步提升,思政水平明显提高。但通过专家跟踪听课及机关检查情况反馈发现,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课程思政教学落实不够有力

一是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教师不能及时转变观念,难以摈弃潜意识里的单纯业务观点,缺乏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授课过程中个别教师甚至遗漏课程思政环节。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同频共振。部分专业教师思政内容讲不通、思政观点讲不透,难以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三是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不能有机融合。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生硬晦涩,融入课堂时机把握不准,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思政效果大打折扣。

(二)课程思政内涵实质把握不准

一是思政素材选取不当。部分教师将“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协同配合”等职业素养作为思政素材,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质理解出现偏差。思政设计时,缺少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综合育人成效不明显。二是思政元素挖掘浮于表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在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薄弱

一是专业教师政治理论水平与课程思政客观要求还存在差距。部分专业教师政治理论功底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一知半解,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不足,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不系统,对党的创新理论内涵实质理解把握不准。二是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匹配牵强附会。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理解不透,对课程思政实质把握不准,思政元素选取与专业知识点关联度低,思政目标不明确具体,课程思政综合育人成效不明显。

四、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典型问题,提出通过“强素养、跟前沿、精嵌入”等方式,强化思政教学末端落实,推动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走好最后“一公里”。

(一)强化政治素养,系统提高思政理论水平

搞好课程思政教学,关键在教师。教师是释疑解惑的,自己都疑惑重重,讲出来的东西不会是充分坚定、富有感染力的。坚持育人者先受教育,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列主义的崇高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只有首先在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教师要扎根三尺讲台,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二)紧跟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更新思政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脚步从未停歇。课程思政教学应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更新思政元素,用鲜活的事例案例教育人、引导人、激发人。

(三)紧贴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思政嵌入环节

一是增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融入和运用水平。结合青年学生认知特点,根据课程内容,梳理专业知识点,再与各类思政元素匹配对接,找出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链接点。二是厘清不同类型课程的思政侧重点和突破点。针对不同课程类型,找准思政侧重点和突破点,画出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