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核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准确率观察

翟春雷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 目的:分析和探讨核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准确率。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3月至 2019年3月)原发性肝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CT诊断,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诊断灵敏度均高于对照组(p值<0.05)。 结论:核磁共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诊断准确率高,适合在临床进行广泛使用。
关键词: 核磁共振;原发性肝癌;诊断;应用价值;准确率
DOI:10.12721/ccn.2022.15707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原发性肝癌在临床的发病率跟高,当人体的肝细胞、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癌变时,就会诱发原发性肝癌,不仅影响健康,而且会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该病在前期,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此很容易被忽视,当发现有症状时,已经是晚期,治愈难度大,治愈率低【1】。因此,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非常关键,临床上通常采用CT诊断和核磁共振诊断,本文将两者的诊断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在2016年3月至 2019年3月,选取本院原发性肝癌患者40例进行研究,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0例患者,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4.7±0.9)岁;平均病程:(6.6±0.5)个月;平均肿瘤直径:(5.5±2.1)cm。

【观察组】: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5±0.8)岁;平均病程:(6.5±0.7)个月;平均肿瘤直径:(5.8±2.0)cm。

组间资料对比,p值>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②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且知晓相关研究流程。

【排除标准】:①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不全者。②血液系统疾病者。③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2 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体位,对肝脏部位进行扫描,耻骨至膈肌。对患者注射造影剂,扫描肝动脉期、门动脉期。

1.2.2观察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患者取横轴位。平扫 T1W1 和横扫 T2W1。T2W2扫描时,选择FRFSE-X1,重复时间为:85.1/ms,回波时间为:6000-7059ms,T1W1扫描时,选择FSPGR,重复时间为:2/ms,回波时间为:155-180ms,层厚:8mm,层间距:2mm。三维动态扫描时,选择 M3d/FSPGR,重复时间为:0.8ms,回波时间为:2.9ms,层厚:4.2 mm,层间距:2.1 mm。给患者注射增强剂(偶乃影、莫迪司、马根维显),再次进行扫描,取静脉图、动脉图,扫描 W1 薄层轴、冠状位,取延迟图。

1.3 观察指标

1.3.1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1.3.2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灵敏度。

1.4 统计学

应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表1: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对比。观察组中,诊断准确例数为:19例,诊断准确率为:95.00%,对照组中,诊断准确例数为:11例,诊断准确率为:55.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对比[n(%)]

51.png

注:2组对比结果,p<0.05。

2.2表2、表3:两组患者的诊断灵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的诊断灵敏度为:94.74%(18/19*100%),对照组患者的诊断灵敏度为:63.64%(7/11*1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表2:对照组的诊断灵敏度(例)

52.png

表3:观察组的诊断灵敏度(例)

53.png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过程当中,对于核磁共振造影剂的使用要合理规范,对于提升诊断准确率有很大帮助,大大降低漏诊率【2】。核磁共振不仅能够诊断原发性肝癌,也能够对肝脏情况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原发性肝癌的程度进行鉴别,将肝细胞癌内部结构进行清除的观察,尤其针对肿瘤内部的包膜、子灶、结构以及血管受侵状况进行观察【3】,对于鉴别子瘤跟瘤栓有很大帮助,从而将诊断时间大大缩短,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4】

核磁共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图像清晰,对于病灶本身以及周围组织都能够有系统的观测和检查,相比较于CT检查,局限性更小【5】,更加适合运用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当中。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诊断灵敏度也较对照组有优势,p<0.05。这说明,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当中,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更高,准确率更高,灵敏度更高,更加适合在临床进行开展和实施,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基础,而尽早的诊断可以为后续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适合在临床进行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文,王锦红,缪晓辉,Mark A Feitelson,戚中田.合成多肽抗原检测原发性肝癌血清标志物ELISA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9,22(04):399-401.

[2] 刘阳,郑银元,金赞辉.不同影像检查手段探查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的临床价值对比[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07):111-114+169.

[3] 赵明媛,高文婷,宋雅楠,王福金,王爱国,王靖宇.低磁场核磁共振对小鼠原发性和移植性肿瘤的成像效果[J].肿瘤防治研究,2015,42(11):1100-1103.

[4]方文亮,杨秋云,翟建春,石安斌,吴继雄,张文俊,张育明,苏方华.普美显MRI在肝癌早期影像诊断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7,28(03):432-434.

[5]杨乃忠,董从松,刘洋,潘文艳,张志平,陈洁.MR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肿瘤残余或复发病灶显示效果的评价[J].肝脏,2016,21(11):95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