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功能的有效性研究

​郑庆成

齐河县仁里集镇大张中学,251102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初中历史教学应着力探索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途径,挖掘历史中的道德因素,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学会做人,形成稳定内化的道德感。本人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就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德育教学;初中历史;历史教学
DOI:10.12721/ccn.2023.15701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中的统帅,是灵魂。无论是课改前或是课改后的素质教育,都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教书重在育人——“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这是教育方针和政策都要求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究的一个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2月26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这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方法及途径,为教师教学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其首要任务是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才,培养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历史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任务,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名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我尝试在我的课堂中把教授知识与德育联系在一起,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我想在讲授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中让学生更爱伟大的祖国,也想在叙述中国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中,让学生感受今日中国的强大来之不易,能去守护和平、珍惜生活……。通过对学生历史德育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正确对事件、人物善恶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人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就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概述

1.1 德育的内涵

学校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学校德育的任务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 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 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 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在我国, 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当代中国基础教育, 要求教学工作必须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发展健全的人格, 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

1.2 德育的组成

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 也称“德性” ,简称“品德”。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 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 如不怕吃苦、勇敢坚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品质。还有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2 历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1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是历史教育最突出的德育功能。爱国主义是在长期生活学习实践中培育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挚情感,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鸦片战争后,我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签下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翻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侵华的罪恶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的出现,点亮了伟大民族的前进方向,解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了解这些历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奋斗激情,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贡献都有极其现实的意义。

2.2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随着经济与科学的高速发展,人要立足社会并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至关重要。培养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促进其人格健全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共赢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合作可以将个人的力量得到放大。初中学生正是性格塑造、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抓住这个关键阶段,培养学生勇敢、诚实、坚强、谦虚等多方面的良好品质,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3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中学生,可能会觉得发明、创新这些事情是离自己非常遥远的事情,会觉得这应该是科学家的责任,殊不知不久的将来,社会发展的重担就会落在他们身上,创新就会来到自己的身边。其实历史上有很多人物,一开始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善于发现周围常人熟视无睹的事物,时刻保持一颗怀疑的态度,产生疑问,最后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创新成果。牛顿、瓦特、爱迪生,无不都是这样。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才真正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的事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通过自身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功能的有效性

3.1 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挖掘历史课程中的道德因素,通过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法、手段,使学生学会做人,形成稳定内化的道德感。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是不行的。

(一)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会做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会做人的学生。

(二)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行师”。一要“有识”,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能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了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缺一不可。而具备这一素质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用真挚的情感和高超的教学技能传授知识,使学生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3.2 历史课堂上善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情境是道德行为发生的环境,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坐在公共汽车上,面对身边站立的老人或妇孺没有对这种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那他就不会经历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就会无动于衷地继续坐在那里。对道德情境的敏感与自觉程度,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主要是分析历史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环境。如史学家司马迁惨受腐刑而矢志史书撰述的场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面对捕杀以血酬国的抉择,邓世昌在军舰中弹沉没后舍弃逃生以死殉国的壮举等典型范例,都是极好的教育材料。

3.3 利用历史文物、图片的欣赏来进行爱国教育

在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单元的内容来介绍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欣赏环节来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在欣赏敦煌、云冈、龙门这三大石窟艺术时,老师要介绍雕塑的雄伟、壮观,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集政治、人物、中外风俗,宗教信仰与艺术智慧于一身的结晶这些历史知识时候,应该多多宣传我国古代文明的先进性,让学生对祖国的过去有所了解和自豪感,促进爱国情绪。另外,如组织学生举行故事会、观看相关的爱国影片等,感受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抗击楼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崇高的民族气节,都能深深地感染学生。

3.4 借助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现实,是间接的,但他们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而存在,并且生动、具体、鲜明;虽然是以文字和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但仍具有一定的感染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学生自发的独立形成的对历史人物的道德情感,往往因受其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及教科书表达形式的局限,其情感体验也可能是片面或肤浅的。因此,就要求历史教师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潜心酝酿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3.5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我们每个学生所应有的。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初中生,往往会觉得发明、创新这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只属于科学家的责任,殊不知创新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对此,在上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一些创新人物的经历,感悟我们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都可以创新。比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时,让学生了解珍妮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改良蒸汽机的瓦特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通过资料展示,发觉他们都只是普通的人,但是他们对我们常人熟视无睹的事物经常会产生疑问,勤于思考,会去探究,去实践,并坚持不懈,从而取得创新的成果,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3.6 通过历史伟人和事件教育,培养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现今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形势下,该不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许多青少年思想深处还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艰苦奋斗的典型事例,汉代文帝、景帝作为一国之君,能亲自下田耕作,能以身作则提倡节俭,穿布衣,食粗饭,使汉民风大变,以此扭转了汉初经济萧条、一片荒凉的局势,使汉朝迅速达到了民富国强的振兴;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艰苦朴素的奋斗,终于让中国从此屹立在世界东方。

3.7 让历史与时事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和感悟能力

历史之所以称为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如果在课堂上只说一些过去发生的事,学生仅仅只觉得是在听故事,觉得与自己的现在无关。如果在教学中将历史与时事紧扣,学生在思维上就有了时空和事件的联系,让原本好像与自己的现在无关的事件变得实实在在。

在讲授1987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这个知识点时,如果能在讲清“三步走”内容之后,再讲讲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此联系时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观察周围生活变化、自己家生活变化中得到更多对知识的理解。

再如“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讲这个知识点,最好是要联系时事——党的十九大报告一起来讲授。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让学生清晰的感悟到历史发展是有迹可寻的,还能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一直为中国人民能有美好生活而努力着,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和热爱中国共产党。

结论

在历史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采用不同方法的渗透手段,可唯一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相信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胸怀热情和博学的知识,掌握方法和技巧,让德育教育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平.例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14.

[2]毕铭,王芳.循循善诱 桃李春秋——参加山东省初中历史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反思[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18):10.

[3]陈祥彦.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46.

[4]姚红静.德育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实践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119.

[5]陈德刚.教初中历史 谈德育树人[J].名师在线,2018(18):62-63.

[6]刘宝龙.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8,9(03):80-81.

[7]张秋红,丁素娟,辛宁.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91.

[8]田继辉.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4):22.

[9]陈翠华.知史明德,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学周刊,2017(28):46-47.

[10]贾颖超.论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77).

[11]夏宏业.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7(23):127.

[12]夏德亮.谈初中历史课堂上德育内容的渗透[J].学周刊,2017(22):115-116.

[13]庄国真.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究[J].数码设计,2017,6(11):152-153.

[14]谷碧.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课程资源,2017(05):55-56.

[15]陈玉兰.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296.

[16]张童.再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如何以生为本[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3):157.

[17]汤才凌.初中历史课堂融入德育教学的策略[J].求知导刊,2015(17):12.

[18]张忠华.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