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历史课外活动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对课外活动普遍重视力度不足,在素质教育稳步发展的一些学校已经走在了发展的最前沿,但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偏远山区仍然有一些学校开展比较缓慢,甚至没有开展。即使开展比较好的学校也存在种种弊端,他们对课外兴趣活动缺乏比较长远的、系统化的计划,而只是当作一个短期的课外活动,且经常不能如期举行。这种相对随意又没有经过严格筛选的课外兴趣活动,并不能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导致学生时间精力的浪费。当然,这些情况发生基于多种因素,比如学校的师资、场地、经费、学校课程的轻重、师生对课外活动的认识等各方面的原因,但在新教材、新高考、新课标”三新”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尤为重要,当下,有效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是当下时代背景的呼声。
二、高中历史课外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1.收集时政热点,学会学古思今
高中生的探知欲很强,信息来源广泛,可以充分运用当下信息技术条件,指导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相关的历史知识,为有效开展网络课外活动,指导老师应提前引导学生,比如:在限定的时间内收集时政热点,并将时政热点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拉进历史的时空感,改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陌生感,尤其是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也能让学生学会学古看今、学古思今,从而领悟学以致用的实际理念。指导老师也可以举一些典型案例:以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为背景,由此指导学生从网上查阅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疫病及防疫措施,培养学生的自学与分析能力,也是新课改理念下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2.收集历史故事,开拓学生视野
由于步入高中后,学习科目增多,内容加深,学生阅读时间相应减少,因此,教师应重视利用现有网络指导学生收集历史故事且,既能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也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增强学学习历史的兴趣。但在如今网络信息丰富的时代,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收集历史故事。对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可有以下几种策略。
(1)选择范围要与教材有关,如《张骞的故事》等;
(2)选择内容要真实可信,并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青年毛泽东》等;
(3)发现读物有艺术夸张、歪曲事实的成分,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要向学生说明,以免以假乱真、干扰历史知识的科学性。
(二)观看历史纪录片,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
指导学生观看口碑不错的纪录片,并明确找相关的历史知识,如从《从秦始皇到汉武帝》领悟秦始皇的丰功伟业或者查询汉武帝有哪些治国措施;从《中国历史—第一集:先秦诸子百家》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可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和学习能力。也可以推荐学生观看《典籍里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文化、艺术相融合的节目,这类节目有很强的趣味性和价值观的引导性,《国家宝藏》可以了解到从国宝的前世和今生中感触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而《国家宝藏》侧重的不是金钱上的价值,每样国宝都是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它们承载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更激励着中华民族今天和未来的发展。在价值观上,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
可根据教学内容或者重要节日开展各种活动,例:在讲完《中外历史刚要》上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可以以此为主题举办一次手抄报、朗诵、猜谜语等比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家国情怀;再如:在每一年的9月18日、12月13日等这些特殊日子;历史组或者学校可以举办纪念“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爱国文艺汇演;又如:学校定期可以举行基础知识的竞赛答题,设置相应的奖项,既能对基础知识有所巩固,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
(四)制定研究性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开放性活动来构建历史课外活动,可以选择依托历史教材和当下社会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可行性研究,选材尽量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为参考对象,比如:可以选择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的何应钦故居为研究民国时期重要人物的本地素材;也能选择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的明十五先生墓为研究南明历史。用本地素材,可以拉进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一定程度上改变陌生感。
还能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以研究本校的发展历史作为研究目标,目的在于让高中学生初步认识研究事物或历史事件的方式有哪些,锻炼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五)利用视听艺术开展课外活动
观赏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戏剧,鉴别和欣赏历史课外读物是视听艺术,直观性强学生更易接受,它的作用往往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如在讲到“日本战败投降”这段历史时,利用课外时间,向同学们放映了《东京审判》这部电影。通过这部电影给他们展现了那段真实的历史,影片中包含的信息星远远超过书本中的信息量,他们看过之后印象深刻,教育深刻。有条件是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文物馆等,南京的学校就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利用纪念馆里面丰富的历史知识来扩充学生历史,在参观前要向学生做必要的辅导性讲解,引导学生提出建设性问题;参观后要进行解答,鼓励学生对参观时抄录的图表、文字说明、拍摄的照片进行整理,以巩固参观成果,从而加深对从书本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成立历史课外小组。
历史课外小组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的课外组织,活动主题也以探寻历史为多,如对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专题的学习研究。这样的课外小组活动,既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并与他们感兴趣的历史密切联系,老师主动过问、加强指导,依靠课外学习小组了解一般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使历史课外小组成为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有力助手。
历史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应注意三点:一是扩大活动范围。历史课外活动主要是在进行,课外小组学生起骨干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历史课外小组活动完全局限在小组成员的范围内,应在自愿的原则下扩大活动范围。二是老师要积极指导。帮助学生制定活动计划,积极争取语文、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老师的配合;根据具体情况推荐阅读书目,指导学生分析选择主题等。三是正确处理课外活动与堂教学的关系。课外活动是“第二课堂”,通过课外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三、结论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内容上的延续及补充,亦是更好地贯彻学习目标的重要方式,课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形式无论是文体活动还是文艺活动,每一种活动形式对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以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有着自身十分独到的作用。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教材和课堂所无法达到的,有效课外活动的开展既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人格;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了见识、拓宽了视野。
参考文献
[1]王征江.论课外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J]2022.
[2]曹秉坤. 浅谈历史学科课外活动的方式与意义[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6(2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