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高中阶段的基础性教学课程,以研究不同的生活现象为主要内容,如果学生不能有效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会影响其思维认知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而问题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在实践中积累和应用物理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梳理物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逐步形成自主学习与深度思考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展高中物理教学,依据学生物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形式和难度的物理问题。重点培养学生个性化和独立性的物理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与互动等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打造互动、高效的物理教学课堂。
一、结合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动力
在学科教育体系中,教学导入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学科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独特新颖的导入设计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使其更快的进入自主探究与深度学习中,有利于围绕特定内容开展积极思考。只有学生产生对知识内容的兴趣,才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育安排。因此在利用问题教学法开展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问题进行教学导入,提出更多新颖性趣味性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欲望[1]。同时教师应依据教育内容的不同,灵活调整导入问题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能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理解物理知识。
以鲁科版高中必修第二册《抛体运动》为例,本课主要了解物体做抛体运动的条件与规律,明确抛体运动的概念和受力点,尝试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相关知识分析平抛运动的特征,学会计算平抛运动的速度。在实际教学前,教师应提出思考问题“一架正在飞行的飞机要想在指定区域投放物资,是要在该位置上方投放吗?”,借助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入本课抛体运动的相关知识。随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该问题开展探究分析,用实验验证作为辅助,以问题为线索推进相关教育环节,提升物理学科教学质量。
二、强化知识导向,开展问题探究
与初中阶段不同,高中物理知识具有更强的抽象性,其中部分知识需要借助专业实验工具进行学习,导致学生出现物理知识理解片面性的问题。因此在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展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分析与整合教材知识,以重难点知识为导向设计教学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物理问题[2]。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难点问题建立知识导图,实现物理重难点知识的深入理解。
以鲁科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为例,本课应了解物体在不同条件受力状态的差异,理解力相互作用的特点,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受力的三种方式。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明确受力分析的基本顺序。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将力的相互作用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提出以下问题“甲乙两个班级组织拔河比赛,如果甲班胜利,是否能说明甲班学生力气大于乙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分析影响物体受力的不同因素。
三、应用互动教学,培养问题意识
在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展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为拓展学生问题分析思路,教师应设计互动式的物理教学方案,提升物理问题探究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物理问题意识。同时教教师应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问题探究方向,增强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以鲁科版高中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交变电流与远距离输电》为例,本课主要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变压规律,掌握计算电压和功率损失的方法,分析远距离输电中的常见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提出互动式问题“现实生活中的日光灯是持续发亮的,但从物理角度分析,日光灯确是明暗交替变化的,为什么呢?”,借此讲解交变电流的相关物理知识,鼓励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增加其对我国民用交变电流频率和形式的了解,丰富学生生活常识知识积累。有利于将相关的物理电学知识串联,提升学生物理知识应用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问题教学法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有利于促进师生角色的互换,使学生积累更多物理解题经验,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实现物理深度学习创新学习。因此教师应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物理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注重问题设计的难度,提高物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着重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实现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一龙.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广西物理,2022,43(03):204-206.
[2]赵虎.高中物理单元教学问题链的编制建议[J].甘肃教育研究,2022,No.14(06):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