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双减”视域下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以永安三中《人工智能与编程》系列校本课程为例

刘平

永安市第三中学

摘要: 中小学实施人工智能校本课程是学校落实“双减”政策开展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永安三中《人工智能与编程》系列校本课程在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实践研究,以期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常态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双减视域;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DOI:10.12721/ccn.2022.157148
基金资助:福建省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中小学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闽教电馆KT2033)
文章地址:

国务院颁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1]。同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推进了人工智能教育由理念走向实践,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又为中小学实施人工智能校本课程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分享永安三中开展人工智能系列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成果,以期为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借鉴。

一、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目标设计

1.核心概念

人工智能简称AI,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是一门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技术科学,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2]。其中,数据、算力、算法构成目前实现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与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其设计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遵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可以参考高中技术学科课程标准,制定与校情相适用的课程教学目标。以永安三中《人工智能与编程》为例,其课程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通过简易机器人制作和人工智能编程学习,理解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合作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内容设计

1.设计原则与依据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开设了《人工智能初步》选择性必修课程,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此为依据。同时,还要考虑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多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特点,在课程内容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原则,选择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案例,编排螺旋式上升的内容结构。

2.课程内容与体系

要让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在校园开花结果,就要有优质的活动项目载体,还要有科学的内容体系。参照高中技术学科课程标准,永安三中《人工智能与编程》系列校本课程有三大模块,即认识体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编程学习、人工智能实践创新;包含人工智能简史、智能生活、大数据与物联网、语音识别、图文识别、人脸识别、Scratch编程、python编程、简易机器人制作、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主要内容,开发设计了三册校本教程,共同构成学校《人工智能与编程》系列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如下表所示:

课程

模块

教程名称

课时

主要内容

对象

性质

人工智能与编程

认识体验人工智能

《初识人工智能》

18

人工智能简史、智能生活、语音识别、图文识别、Scratch编程、大数据与物联网

初一

高一

普及

人工智能编程学习

《机器人搭建与编程》

18

机器人发展简史、简易机器人制作、创意编程

初一

高一

选修

人工智能实践创新

《人工智能创客与编程》

30

python编程、综合技能机器人制作、机器人竞赛、创客制作活动

初二

高二

社团

 三、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1.组织形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校本课程属于三级课程管理范畴,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首先是师资保障:成立专门的课程研发团队,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编写教程;其次是课时保障:结合“双减”政策下的校情,制订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学时计划和任课安排;再次是学生安排: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分为普及和提高课程,普及课程可供低年级学生选修,提高课程仅供有人工智能学习基础的学生选修。最后教师依据编写的校本教程进行集体备课及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

2.教学方式

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社会生活生产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主要以项目活动为载体,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探索性强的特点,因此,与传统学科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同。
(1)应用Q-B-P-S项目化学习模式
  人工智能校本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具有跨学科学习和STEM 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用Q-B-P-S项目化学习模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Q-B-P-S项目化学习模式是指采用“问题(question)-建模(Building)-编程(Program)-展示(show)”四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思考问题解决策略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相应的模型,之后通过编写任务程序完成问题求解,最后完成作品的调试并呈现学习成果。

(2)借助科技比赛开展主题式学习
近年来,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技类比赛活动丰富,每项竞赛活动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STEM 主题项目。例如,教师依托人工智能创客设计大赛、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活动等载体,选择合适的器材,开展主题式、任务式、沉浸式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知识、探究竞赛任务,最终完成参赛作品。通过主题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理解课程知识,真正学会应用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提升学生应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3.评价体系

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学生的评价,二是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既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性评价,又注重学生学习的成果性评价。例如,永安三中提出了对学生采用“过程性评价+作品评价+参赛获奖成绩”的综合评价方式,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合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态度及科技素养、竞赛水平等方面是否有提高、有发展,分为优、良、合格三个等级。并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及时点赞,让学生有获得感,促使学生爱上课程,乐于投入与探究。对教师采用“学生满意度测评+教师自评+学生竞赛成绩+课时量”的综合评价方式,分为优、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多方面促进教师的发展。

四、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实践反思

1.依托课题研究提炼教学成果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已从理论走向实践,需要一线教师深入研究、挖掘案例、开发教程、提炼实践成果。例如,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完善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理论研究,建设丰富的案例资源,形成学校人工智能特色活动,编写特色校本教程,形成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

2.融合科技活动共享专家资源

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实施还可与学校科技活动、信息技术第二课堂、夏令营、社团活动、选修课、网课等多种途径进行有效融合。并借助各级各类竞赛活动的专家团队、网络资源,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共享课程资源与名师资源。

总之,要确保中小学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除了要精心编写适用的校本教程,还要结合校情找准课程定位,合理制定课程方案,争取学校与家长的多方支持,确保教学设备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17-07-08)[2]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E8%8D/9180?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