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7日,已经停播的成都本地电视节目《谭谈交通》,节目灵魂人物谭乔发布消息称,找到了当年曾感动无数网友的“福贵大爷”,后者已结婚生女。消息发布后,相关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的播放量累计超过千万,相关话题在微博上也接连上了热搜。
一、《谭谈交通》走红原因探析
《谭谈交通》是成都电视台一档交通电视新闻节目,该节目每周播出六期,每期时长 6-8 分钟,节目以成都市公安局交管交警谭乔作为主持人,谭警官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平易近人的执法风格,对发生在道路上的交通违法现象进行现场执法和批评教育。节目以原生态的方式,生动地向市民传递文明驾驶、平安出行的交通安全理念和交通安全知识。虽然该节目已停播,但节目视频却广为流传,谭sir在B站上的账号粉丝突破265万,他和一些违反交规的驾驶人之间的各种无厘头对话,也被很多网友以二次创作形式发布到网上,收获了更广泛的传播。
1.真情实感引发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或称情绪共鸣,是指在他人情感表现或造成他人情感变化的情境(或处境)的刺激作用下,所引起的情感或情绪上相同或相似的反应倾向。在《谭谈交通》这档节目中,你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法律条文,而是像登上热搜的“福贵”大爷一样的芸芸众生。摄像机将人民群众生活百态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广大用户,在通过现实案例进行普法宣传的同时,真实的情境设置在心理上打破了用户作为“观察者”与节目之间无形的墙,引发了用户的情感共鸣。
2.文本重构助推节目传播
各大视频平台搬运《谭谈交通》节目的同时,谭乔警官本人在2019年12月入驻B站,并通过该账号上传了《谭谈交通》系列视频。在标题的设置上,B站的《谭谈交通》采用了更加贴近亚文化圈层的“二次元”话语体系进行文本建构,颠覆了传统普法节目标题严肃的文本建构方式,从而顺利融入到B站的亚文化圈层当中,进一步助推了《谭谈交通》节目在B站年轻群体中的传播。
3.衍生创作激发传播热情
在社交媒体UGC的浪潮中,广大用户自发参与到创作环节当中,使《谭谈交通》的主流文化元素与B站的亚文化元素在不同的语境下被拼接起来,进一步激发了用户的传播热情,为《谭谈交通》的传播注入了新的动力。“二仙桥大爷”显然是一个网络迷因,在B站著名的“鬼畜文化”中大量的衍生作品得以诞生并广泛传播开来,从而让“二仙桥大爷”乃至《谭谈交通》节目本身成功破圈。
二、《谭谈交通》对民生新闻发展的启示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普通老百姓生活问题的一种新闻形式,通俗来说即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比如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的矛盾调解、医疗卫生、工作就业等有关的新闻,都属于民生新闻的范畴。
在新媒体时代,用户的话语权较之传统媒体时代已显著提高,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自发进行议程设置引导公共话题讨论。由于民生问题与用户生活密切相关,舆论场对民生问题愈发关注将成为必然,民生新闻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像《谭谈交通》、《1818黄金眼》这些传统的民生新闻需要主动适应这种新变化,有效发挥民生新闻的社会价值。
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动同行
民生新闻的发展需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系的相互联动与配合。新媒体在进行民生新闻报道时,既要保留传统媒体的优势,同时,也要利用新媒体传播快、受众广的优势,促进民生新闻的广泛传播。民生新闻要依托传统媒体的优势制播资源和传播渠道,进一步丰富节目内容,扩大节目影响力。在新媒体渠道,民生新闻应主动设置议题,选择诸如短视频等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媒体形式,顺利让民生新闻走入广大用户的视野之中。
2.坚持平民视角与人文精神
民生新闻应当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与落脚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在民生新闻制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从平民视角出发讲述百姓真实故事,尽量避免传统大段严肃的说教,让民生新闻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群众共情,展现出民生内容的人文精神。《谭谈交通》中对“福贵”大爷的关怀和对其它普通人的帮助,正是对民生百态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好诠释。
3.强化内容细节性与故事性
民生新闻为我们的用户展示了真实的人间百态,报道的内容包括许多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但这些小事往往会牵动市民的心。《谭谈交通》中的“福贵”大爷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故事,节目对大爷的形象进行了细节刻画:一对兄弟,一辆旧车,一条老狗,再辅以老人对艰难经历的平静和对未来生活的乐观话语,一个细节饱满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一个生动的、留有丰富想象空间和情感价值的故事也进入观众内心,在网络中传播后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由此可见,对内容细节性与故事性的深挖不失为民生新闻持续发展的创新策略。
十多年来,《谭谈交通》的播出影响了许多人。从呼吁大家关注交通安全的初衷,到人们心目中逗趣搞笑的娱乐节目,再到真实呈现社会众生相,这档节目的的价值与意义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但不论节目怎么变,民生新闻节目的真实性没有变,以人为本的内核没有变。
《谭谈交通》的走红已然证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想要实现创新发展,就要创新节目形式、强化地域特色、提升新闻品质、利用新媒体优势等,打破传统媒体和以往经验带来的思想禁锢,不断寻求转型机会,搭上新媒体的顺风车,保证节目本质不变的同时提升节目的个性,让电视民生新闻得到持续发展,本着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原则,继续发挥其舆论监督的作用,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让观众对生活环境充满信心,充满热爱。
作者简介:徐程(1993—),女,四川德阳人,硕士研究生,成都工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传播学。
丁晓俊(1989—),女,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成都工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
参考文献:
1.王芳.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11):61-63.
2.陈蓓. 新媒体环境下交通电视新闻栏目的品牌传播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3.谭乔警官因“富贵大爷”再次成为新闻主角[J].方圆,20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