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城市教育水平远高于乡村。这些来自于乡村的外来务工人员出于生存考虑来到城市赚钱,但是其对教育的认知以及自身资源的储备都不足以支撑他们给予子女恰当的教育。尤其是在城市谋生压力之下,外来务工人员满心焦虑,亦或无暇监管子女言行,亦或不懂得与新时期青少年的交流之道,使得其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德育很不成功。而随迁子女们从乡村跨进城市,在心理上面临巨大的转变,同样承受着焦虑。环境的改变对他们的意识观念、言行都有巨大影响。
一、城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德育现状
(一)教育资源有限
外来务工人员经济条件差,为了更好地谋生,多居住在城市中的老、破、小地带或是城乡交接部[1]。这些地方鱼龙混杂,有来自各地的务工者或者城市中的小混混等,不良习气多。而外来人员多没有能力送子女去较好的学校,也没有多余经济储备供他们在课余时间学习更多的特长。所以他们的子女得到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除去上学时间,孩子们回到居住区,很容易在周边环境带动下沾染不良习气,如打架、早恋、抽烟喝酒、出入少年不宜的娱乐场所等。
(二)家庭焦虑严重
外来务工人员既要承受在城市打工受人歧视、竞争巨大、薪水不高等压力,还对子女抱有传统的望子成龙愿望[2]。且他们越是在工作中倍感焦虑、备受压迫,其对子女教育的期待值也会越高。他们希望子女突破命运,成为家庭的希望。特别是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落差大,在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心中都会形成矛盾。他们渴望尽快融入当下生活,但是无奈于经济水平不高、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人脉资源等。这些父母缓解焦虑最直接的渠道就是孩子分数的提高。因为孩子成绩优秀就能让家庭看到希望,看到投入的回报。但是这种焦虑转嫁的方式是畸形的,常常带有父母的暴力教育。
(三)言行缺乏监管
在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心中,教育是学校的事,家庭主要负责把孩子养大就行了。所以很多随迁子女都存在家庭教育缺失问题[3],他们的言行没有家长的及时监管、纠正。多数的情况是,父母们忙于工作,忙于为赚钱奔波,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以分数作为评价结果,平时则很少过问。有时候,孩子犯错了,家长们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却不懂如何科学教养,只得以打骂等粗鲁的方式对待。
(四)亲子交流不畅
教育中的亲子沟通问题在外来务工人员身上也有体现。务工人员平日工作忙,和孩子沟通少,好不容易和孩子交流时,也常常无法形成沟通默契。如,孩子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丰富体验、广交朋友,家长却认为这些活动不能够提高成绩,浪费精力、时间,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花销;孩子喜欢一款新的锻炼英语口语的游戏,家长却认为玩游戏一定是不好的,暴力禁止;孩子在学校难以融入集体是因为心理上的自卑,家长却认为是自己孩子太胆小,批评其没出息;等等。外来务工人员不仅不懂得教育方法,对子女也缺少真实的了解和理解。
二、造成城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德育现状的原因
(一)家庭缺乏德育认知而看重功利目标
1.表现在成绩上的功利目标。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秉承让子女靠读书改变命运的目标,把孩子的成绩看作教育的成败的唯一标准。故而拼命赚钱供孩子读书,却鲜少关心孩子的品行。认为只要学习好,考上考大学,就能有好出路,从而带领全家跨越阶层。实际上,这种过于偏颇的重视反而加重了子女的心理负担,使其很容易陷入心理困境,导致行为上的叛逆。
2.表现在养家上的功利目标。也有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认为读书就是让孩子在年龄还小的时候有人管,不在乎成绩,也不在乎其思想品德,等到了一定年龄就该让孩子出来赚钱养家,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分担家庭经济压力。这类思想说明家长把子女当作了功利化的对象,对其付出是为了回报,难以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健康的、长远的个人发展。
(二)家庭焦虑严重与德育方式互为因果
1.焦虑情绪让德育方式失当。外来人员在城市务工虽然增加了自身的经济来源,是奔向美好生活的做法。但是,由于他们来自乡村,受成长环境、资源限制,未能具备很强的工作能力,在大城市谋生困难重重。同时,城市居民对外来务工者也会表现出有意或无意地歧视,所以外来人很难真正在城市交到朋友和扎根。这些都给外来务工人员带来焦虑感。他们无处倾吐、宣泄,就难免对孩子的教育表现出不耐烦,遇到问题就想以最简单的处理方式解决,即粗暴地打骂等。这给孩子带来不好的示范,无形中引导了孩子的处事方式。
2.德育方法少加剧情绪焦虑。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可使用的教育方法也不多,更不懂得何为科学德育。但是他们无论是出于功利目标还是单纯心疼孩子,都会希望孩子成长为好孩子。所以一旦孩子行为有失,他们便会产生教育的焦虑,往往是想与孩子好好沟通、说教引导,却因为引导能力不足而更显力不从心,最后可能又转变为粗暴方式解决问题。
(三)亲子沟通少外表下的城乡观念差异
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方式就是在工作中赚取劳动报酬,缺乏对城市文化的认知,更鲜少与工作之外的人互动。所以他们看似融入了城市,实际上仍是乡土内核,思想观念进步不大。与之相反的,他们的子女接受了不同于家乡的教育,在校园中会很快学到新理念、新思维方式,看待事物的角度与父母有很大不同。况且,青少年学习新事物快,互相之间的交流也频繁,其与同龄人之间的交际都有他们自己听得懂的方式。但是家长往往听不懂青少年间的交际语言,会与孩子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代沟越来越深。究其本质,外来务工的家长们代表的仍是传统的乡村教育观念,而其子女代表的则是由乡村观念逐渐转化而来的城市教育观念。这两种观念同时存在于一个家庭的两代人之间,可见会有什么样的沟通效果。且外来务工人员忙于为赚钱奔波,与孩子沟通机会少之又少,更会加剧沟通的不畅。
三、城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德育策略
(一)注重学校日常教育的熏陶
1.课堂熏陶。教师对本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有基本了解,可以在课堂教育上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德育策略调整。如,教师可利用问题引导、情境创设等方式教学,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品德,注意点播他们以不卑不亢、积极乐观、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对生活和学习,同时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促进班级团结。
2.活动熏陶。学校要多举办“圣训讲堂”、“小美德,大英雄”等活动,借助德育氛围带动全校的健康风气。期间,学校可以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授予“美德标兵”、“正能量大使”等荣誉奖状,鼓励人人争当小榜样。
3.行为规范。新走进班集体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往往需要适应学校的行为规范。而学校可在规范上增加德育引导性内容,如,不说脏话,礼貌对人;吃饭排队快静齐;校内行走要靠右,不冲撞、不打闹;他人有困难,主动去帮忙;等等。
(二)加速融入校园的学习生活
除了日常的学习熏陶,学校教师还应在心理层面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心,加速他们融入校园的进度。在中小学生心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来自老师的鼓舞力量也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可以在班级日常活动中强化团结的力量,当外来随迁背景的学生表现出不合群、自卑怯懦时,主动帮助他们与他人成组,共同完成班级任务、学习任务;当这些学生表现出异常叛逆、行为乖张时,教师也要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其性格原因,不要急于对学生下结论,要尝试走进学生内心,以暖心的举动感化他们,让他们敞开心扉、吐露苦恼,进而纠正行为上的错误。
(三)调动来自公共资源的援助
外来务工人员的焦虑感可以通过与周边社会建立更紧密的互动联系来缓解。因此,政府可以调动公共资源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援助,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子女照看、工作介绍等方面。政府可以发动社区的老住户对新住户(外来务工家庭)进行志愿走访,建立友谊,同时多举办社区活动,带动住户们积极参与,强化交流;社区可以招募公益服务岗,专门负责对本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照看,让孩子们利用被照看时机做功课,既让家长省心,又能把课余时间更好利用,避免在外游逛;而社区的就业资源中有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的岗位时,可首先考虑介绍给他们。
(四)强化家校互联以培训家长
虽然外来务工人员忙于生计,无暇与学校有很多面对面沟通,但是学校方面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家校互联,如微信家长群、公众号、教育平台APP等。这些线上手段可以起到培训家长的作用。学校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德育方法通过线上的方式传达给家长,让他们在翻看手机的空当学习教育知识,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从前的教育方法,变成更了解孩子、会教育的家长。
四、结束语
总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德育问题既需要家长方面改变教育方法和理念,也需要学校方面的德育氛围熏陶,还需要来自社会方面的热情援助。文章提出的注重学校日常教育的熏陶,加速融入校园的学习生活,调动来自公共资源的援助,强化家校互联以培训家长这四点策略就是立足于此,但仍有不足之处,希望能对后来的研究者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陈丽云.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J]. 课堂内外:教师版(初等教育), 2020(1):5-6.
[2]金旦.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品格教育的问题凝视,成因透视与出路审视[J]. 教育界, 2019, 000(017):14-15.
[3]王一鹏. 探究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新方法[J]. 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 2019, 000(00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