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土木工程施工建设中影响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因素问题
1.1土木工程施工建设中混凝土温度变化因素问题
外部环境温度的改变对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若外部温度有较大的波动,混凝土结构在固化时,其内部很可能会产生温度应力,其会随着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的增大而变大,当温度应力超过一定范围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从而使混凝土结构质量下降。
1.2土木工程施工建设中混凝土自行收缩因素问题
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会有一些收缩,若其自身收缩速率过快,则会引起结构内的拉应力过大,从而引起开裂。另外,在高温下,混凝土凝结时会产生大量的水汽,特别是在高温下,外界水汽迅速挥发,若水汽含量超过规范要求,将加速混凝土表层收缩,并诱发干缩裂缝。
1.3土木工程施工建设中混凝土水泥水化热因素问题
水泥与水作用时,会释放出水化热,引起混凝土的升温,并生成热能,但这些热能很难向外排出,并在结构中积聚,从而造成了混凝土的温升。而在这个时候,因为外界的热量能够迅速地被释放出来,所以混凝土结构就会产生内部和外部的温差,进而导致温度裂缝等问题。
2编制混凝土结构在土建施工中的应用
2.1合理配制混凝土各种材料配合比
水泥,水,砂,骨料,外加剂等是混凝土的主要原料。在混凝土的制备过程中,通过加入外加剂、外加剂等,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各项性能,达到工程的要求。尽管外加剂的组成比较单一,但其加入量对混凝土的各项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为此,在混凝土的制备过程中,要科学地确定各种材料的配合比,并按照工程的要求进行掺合料的选择和配料的选择。混凝土质量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技术人员必须对混凝土配料的选择和配制比例给予足够的关注,保证原材料的质量、配比都能达到规范标准的要求。目前,在混凝土的制备过程中,主要采用矿物、硫酸盐、粉煤灰等混合料,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节能、环保的作用。
2.2做好土木工程混凝土材料运输工作
大部分土木工程的混凝土都是在工地外搅拌,然后由相应的车辆运输到工地,所以,混凝土运输也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一部分。在水泥物料运送施工中,作业人员应该加强控制力度。水泥物料放入运送之前,有关工作人员应该严密检测罐体,全面清除罐体内的积水和污物等,避免水泥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发生变质问题。混凝土运输路线及时间必须经专业人员详细规划,防止路线较长和路线颠簸破坏混凝土性能。卸载混凝土时,作业人员须进行搅拌工作并进行性能试验,详细记载试验结论。进行混凝土搅拌作业后,作业人员可以用泵送形式进行浇筑施工。混凝土运输到达施工现场后,驾驶员必须把车辆放置于空旷的区域中,若停车地点是坡道路面,则作业人员需要对车辆进行加固处理,以保证车辆的安全。
2.3做好土木工程混凝土浇筑工作
其一,塌陷问题。浇注高度对浇注的均匀度有较大的影响,浇注高度太高会引起串筒、离析等不良现象。一般来说,施工人员对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要以浇筑高度不大于2m为标准,当浇筑高度大于2m时,施工人员在浇筑时要设置溜管。
其二,浇注时机。在浇注混凝土时,施工人员要遵循连续的原则,保证一次浇注完成,才能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如果遇到雨雪等气候条件,就应该停止施工,并对已经浇筑的部分进行保护,并且要合理地设置接缝。
其三,浇注速率。为了确保混凝土浇筑振捣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提升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及强度,施工人员要对浇筑速度进行合理的控制,并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运输作业进行统筹,做好施工协调工作,确保浇筑的连续性。
其四,不允许任意添加任何液体。在混凝土浇筑期间,若有必要暂时停止,则必须合理安排接缝处,不得任意浇注混凝土。
其五,选择适当的浇注方式;当前,最常见的混凝土浇筑方式有分层浇筑、分段浇筑、分层分段浇筑等,施工人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浇筑方式,保证混凝土结构中的水化热能够被及时地释放出去。若使用分层法,则需注意各层混凝土的浇注厚度约为30cm。
其六,浇注次序。在梁柱浇注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好浇注顺序,比如先浇注柱子,后浇注梁面板等。
其一,基础工程建设。在混凝土结构的最底层,很可能会出现麻面、蜂窝等问题,因此,在进行浇筑之前,应该使用水泥砂浆对最底层进行处理,之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以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
其七,防止钢筋渗漏的发生。为了防止钢筋渗漏,在钢筋防护层中,必须仔细检查钢筋防护层的垫片,以保证垫片的坚固和稳固。
2.4做好土木工程混凝土振捣工作
在浇注混凝土时,必须坚持“浇注、振捣”的原则,并及时排除其中的气体,以保证混凝土的稳定成形,增加其密度。在振捣工艺中,一是要正确地选择振捣设备和振捣方法;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手动振捣,也就是施工人员拿着振动棒,将其竖直地迅速插入到混凝土中,在大约25秒钟之后,再慢慢地抽出来。其次,必须严格掌握振动工艺,选用一种固定的振动点布置方法,振动点间距约为振动半径的1.5倍,并且与振动棒之间要有45度的角度。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防止过振和漏振的发生。最后,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循“三不接触”的原则,也就是不接触预埋件,不接触模板,不接触钢筋,否则会对整个混凝土结构的施工产生不利的影响。
2.5做好土木工程混凝土养护工作
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养护,这道工序的关键是对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控制。首先,在气温高于25℃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混凝土表层水分快速散失而产生干缩开裂,必须在6个小时之内喷洒清水进行养护。其次,要根据大气环境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并对混凝土表层的温、湿度进行科学的调控。若夏天气温太高,则需及时洒水,以增加混凝土表层水分,并起到冷却作用。在寒冷的冬天,要及时覆盖保温材料或采用蒸汽养护,避免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过大。最后,施工人员要进行14天以上的养护,并在养护期间注意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查,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75%以上时,方可逐步拆除模板。
3结束语
综上述,在土建工程的建设中,混凝土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其本身所蕴含的材料、工艺和技术都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在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前的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必须与工程施工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分析,才能有效地对施工技术进行改进,提升土木工程整体建设水平,优化并丰富混凝土施工技术内容。
参考文献
[1]侯方泰.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0,(01):93-94.
[2]张艳军.论土木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J].门窗,2019,(02):49-50.
[3]徐天淳.浅析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8,16(3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