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教师的教育陷入了一种“效率低下”的困境,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师要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摆脱对知识的限制,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重塑课堂氛围,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用较少的教学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教学收益,更好地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贯彻到教学之中。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重复的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的相关内容,一般都是在初中历史课上进行的,因为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比较复杂,和学过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重叠,这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也会让学生感到疲惫,从而影响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其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更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全面的发展,没有把科学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仅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教材的内容会变成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学生不断地记住关键知识,而不是让学生去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关系,让学生去背诵,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
(二)传统的教学方法
当前,高中历史课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但教学手段单一,而且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总是重复地把试题频繁地进行讲解,没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关系,知识的掌握也是分散的。一些不重要的内容,教师只是简单地说了一遍,并没有特别地说明,这就更不利于学生对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只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学习,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却不能让学生养成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从而影响到以后的学习。
二、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一)把握课程改革标准
历史教学是一门人文主义色彩的学科,在新教材的运用和核心素养的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再适合了,唯有进行变革,方能使其更好地与课程改革相匹配,并提升其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历史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出多元化、动态化、互动化、开放化的课堂模式,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索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自信心和历史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第一,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立德树人”的现代化教学目标相一致,是教育和教学的基础元素。第二,利用基础知识来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其实,教学并不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关键是有效地利用基础知识去了解和分析历史。第三,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实行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合作与交流,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第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既是教师的教学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在执行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情况下,需要引导学生用独立学习的方式来对基础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提升历史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第五,要对课本进行灵活使用。课本属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辅助资料,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对课本进行适当的精简和扩展。
(二)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情境教学法,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可以在对应的情境下,对历史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进而促进学生的思维意识,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十月革命》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生活在俄国十月革命时期,你要为政府进行怎样的变革呢?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使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方式,来展开对学生的教学指导,让学生可以在小组中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仔细而有耐心的指导,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看法,主动地发言,从而增强课堂的融合度。学生可以勇敢地表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与文本相联系,进行记忆和扩展,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参与意识。又比如,在讲《抗日战争》的时候,单纯的语言描述难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抗日战争是多么的艰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抗日战争的影片,让学生更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进而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中的历史教学除了教师以外,更多地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要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而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息息相关。所谓“严格教学出高徒,棍棒出天才”的传统思想,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教师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担任主要地课堂角色,而学生没有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注意到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不是融洽。然而,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新课标的大环境下,要想建立有效的高中历史课堂,就必须建立良好的、高频率的师生互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让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真正落到实处。比如,教师在讲授必修二中的《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因为本节课涉及的知识很多,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遇到一些问题,所以教师必须事先对教材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将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细化和分类,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本节课的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完成了小组自由讨论,然后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自己的小组讨论结果。在学生在完成了问题的解答后,教师要对学生展开适时的评价,并对学生展开激励,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创造出的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可以调动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为建立有效的高中历史课堂作出贡献。
三、结论
我们可以看到,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师要抛弃那些陈旧的社会思想,把学生当成是教学的主要对象,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多与学生交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更加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扩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峰斌.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研究[J].学周刊,2019(21):64
[2] 雷贺明.基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的创新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9(12):147
[3] 李兴文.浅议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8(13):48
[4] 樊松松.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提问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
[5] 宣晓颖.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学周刊,2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