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向燕

湖南省勘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10014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矿山开采规模不断扩大。然而,长期的过度开采导致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灾害频繁发生。这些灾害不仅威胁着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研究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措施
DOI:10.12721/ccn.2024.15737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矿山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

1.1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具有一定危害性的地质过程和事件。根据地质灾害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人为地质灾害则包括煤矿冒顶、煤与瓦斯突出等。在矿山工程中,地质灾害主要指那些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危害矿山安全和生产的地质过程和事件。

1.2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点

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包括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火灾、煤与瓦斯突出爆炸、煤层冒顶、矿井地质构造破坏、矿井冲击地压、矿井涌水、矿山地震等多种类型。这些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和难以预测性的特点,对矿山安全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1.3矿山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因素

矿山地质灾害的形成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岩层结构、地下水、煤与瓦斯等。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的结构,包括褶皱、断裂、褶断、隆起、沉陷等。岩层结构则包括岩层的倾角、产状、节理、岩性等特征。地下水是煤矿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运动和分布对矿山地质灾害具有重要影响。煤与瓦斯是煤矿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发因素,其存在和运移是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火灾等灾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这些地质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矿山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展。

2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技术

2.1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地下水位、地表位移、地震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监测,可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预测,为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遥感监测、地震监测、地下水位监测和地表位移监测等。其中,遥感监测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获取地表信息,结合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因素,可以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识别和监测。地震监测技术则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情况,为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提供预警。地下水位监测和地表位移监测则可以发现地下水位突变和地表位移变化,为地质灾害的预测提供重要数据支持。因此,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对于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2.2矿山防治地质灾害的工程措施

矿山防治地质灾害的工程措施是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中的重要环节。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支护技术、排水技术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支护技术是通过对矿山巷道、采空区等进行支护,增强其稳定性,防止发生地质灾害。排水技术则是通过排水井、排水管道等设施,对矿山地下水进行有效排放,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则是指对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包括治理堰塞湖、滑坡体等。通过这些工程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矿山生产和人员安全。

2.3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方面。植被恢复是指在地质灾害治理结束后,通过植被的重新种植和恢复,加强土壤的保持和固化,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则是通过构建梯田、植树种草等方式,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生态修复则是指对受到地质灾害影响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和结构。通过这些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环境修复的协调发展。

3生态环境修复与恢复

3.1矿山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矿山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土地资源破坏、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首先,矿山地质灾害导致大量土地遭受破坏,土壤被大量破坏,土地资源丧失。其次,排放的废水和废渣会导致水土流失,造成水质污染,进而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此外,矿山地质灾害会导致植被破坏,绿化覆盖率降低,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影响。因此,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环境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3.2矿山地质灾害后的生态环境修复原则

矿山地质灾害后的生态环境修复原则主要包括可持续性原则、生态优先原则和多元化原则。首先,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在进行矿山地质灾害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确保修复后的生态环境不会再次受到破坏。其次,生态优先原则是指在修复过程中,必须优先保护和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确保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提升。最后,多元化原则是指在修复过程中,采用多种生态修复技术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保障生态环境的全面恢复。这些原则的贯彻执行,将有助于实现矿山地质灾害后生态环境的有效修复和恢复。

3.3矿山地质灾害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矿山地质灾害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被恢复技术、水土保持技术和土地复垦技术。首先,植被恢复技术是通过植被的引种和培育,恢复受损植被,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其次,水土保持技术是通过构建护坡、植被覆盖和合理排水等手段,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最后,土地复垦技术是利用合理的土地复垦措施,对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土地破坏进行修复,使其重新具有生产力和生态功能。这些修复技术的应用将为矿山地质灾害后的生态环境修复提供重要支撑,有助于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

结束语

总之,未来应继续深入研究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治理力度,为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同时,矿山企业也应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创造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汪旭.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探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3,(23):178-180.

[2]胡江曙.基于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3,(17):184-186.

[3]董轶学.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23,(14):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