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通俗地讲就是多而广的信息、技术以及数据资料。课堂评价是一个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解释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实施教学决策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发挥大数据优势,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优化教学,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和个性化指导。”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课堂评价中的作用。课前利用软件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学情,确立目标,整体设计评价任务。
1精准前测,分析诊断
智慧高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掌握现状之上,虽然有经验的教师能根据经验、教参等去把握,但并不能深入地了解学生,也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给予个性化、精准的教学。而教学前的精准诊断分析能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重难点内容的设计提供更严谨、更科学的参考依据。因此,笔者在教学前利用教学APP中的“课前预习”功能进行学情诊断分析。“课前预习”功能中的每篇课文都有“朗读课文”“课文理解”“生词认读”三个板块。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端就能实时生成前测的学情报告——从朗读录音到个人得分、班级均分、个人出错点、班级易错点都有精确的统计显示,便于教师详细了解学生整体预习情况,并根据这些数据反馈,及时聚焦课堂教学内容和策略,关注重点、难点。例如,在教授《妈妈睡了》这一课时,笔者通过教学智能APP提前发布朗读等预习任务,并设置了三道题检测学生预习后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学生在线提交后,借助大数据与AI技术,教师端会实时生成学生提交情况、朗读音频和班级的学情报告。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情报告发现需要关注的低分学生、学生容易出错的字词,还可以通过抽听学生的朗读音频,发现朗读中的难点。例如,在朗读某些长句子时,部分学生不会断句,导致朗读不够流畅,教学时,教师就可针对这些长句示范朗读或出示标有断句标记的文字,组织学生练习。另外,通过学情报告可以发现,学生在对考查文本理解的三道题的解答中,对只需直接提取信息的两道题完成情况较好,但对需要提取信息后再进行整合才能作答的那道题完成度较低,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文本不熟悉,或者说是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差。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针对此题交流答题思路,帮助学生习得方法,理解文本。由于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还可利用教学智能APP收集的数据分析学情,追踪薄弱知识点,精准科学地布置学习任务,这样既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减少重复低效的学习。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智慧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师要善用“问题评析”工具,诊断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行为。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了解游记写作的顺序,掌握文章各段落之间的有序衔接,体会写景的表达方法。课堂上,教师布置“游览公园”写作任务,等学生提交后,教师先行批改,但不用像传统的批改那样逐份分析,而是将每位学生习作的问题录入“问题评析”工具,通过数据采集和统计,发现学生写景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写作顺序不明晰,过渡句使用不当;二是用词重复,描写不鲜明,抓不住特色;三是排比修辞不当,语言贫乏;四是对人的活动描写过多,未能做到“以人衬景”;五是部分语句存在不通顺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以“写景”为话题,组织学生围绕“如何去观察景物”展开讨论,再联系《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将讨论出的思路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来。第一段,交代时间、地点;第二段,说明沿途过程;第三段,写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第四段,写出洞所见之景。由此,教师借助大数据手段,精准识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群体问题,为后续有针对性地改进教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3设计评价任务,提高适切性
评价任务要具体、明确,有可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目标选择能检验学习目标达成程度的、合适的、恰当的评价方式,推进学生的学习。知识层面的评价任务可以要求学生用说出、写出、列表归纳、思维导图等形式,检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层面的评价任务要求学生以比较概括、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等形式,检验自身能力是否有进步;情感方面的评价任务要求通过观看图片、文字、视频材料谈感想等形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麻雀》一课,通过问卷星预习检测、分析数据,了解到学生把握不了“作者屠格涅夫为什么可以将一件事写得这么清楚”。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评价任务:作者是怎么把“猎狗的攻击与退缩”写清楚的?请你勾画出相关句子,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自己的体会填在自己制作的表格里。经过梳理探究学习,学生用一张表格清楚地展现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了解到其中不仅有表达技巧,还能感受到屠格涅夫对老麻雀的敬畏之心。
4应用班级优化大师评价学生的闪光点
班级优化大师的计时器、随机点名、点评等功能为评价带来了极大便利。评价项目有学业水平、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社会实践、艺术素养五大方面,可以全面立体地展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自定义添加评价项目,设置合适的、个性化的评价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随机点名功能可用于汇报交流,被抽到的学生上台展示交流,汇报完毕后,学生在班级优化大师上点亮自己的头像,并点击“火眼金睛”“有理有据”“富有创意”等评价中相应的一个给自己加分。倒计时功能可用于阅读、讨论或限时练习训练上,让学生更专注于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学生在规定时段内正确背诵古诗,就在软件上点击“记忆大师”“过目不忘”等评价以示嘉奖。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形态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合理使用教育大数据,不仅在驱动构建新型教学生态、变革教学结构等方面作用明显,在再造教学流程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各类基于大数据、AI的教学类软件能精准地将学生的学情、表现进行测绘,将教学效果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教学能更精准地针对学情来展开。先进技术的发展对于教学变革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教师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搭建起教育数据与教学改进之间的桥梁,让数据、AI真正赋能教学,让理想中的智能学习变为现实,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志鹏,聂竹明.AI技术赋能教育变革——新时代提高学习效率的新出路[J].中国电化教育,2021(05):9-12.
[2]付光鑫.语音测评类APP辅助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以语音评测类APP和配音类APP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9.
[3]刘徽.“大概念”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构型——兼论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J].教育研究,2020,41(06):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