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对大众语言艺术主题与形式的历史考察

​马艳梅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市,200433

摘要: 语言——文化的载体。近代军事文化建设中,大众语言艺术曾被广泛运用。尤其在主题、形式上多方开发挖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文艺形式。这些宝贵的艺术财富对于当时宣传发动群众、鼓舞激励官兵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其进行系统的考察,对总结军事文化建设,对加强新时代军事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 大众语言艺术;主题;形式;历史考察
DOI:10.12721/ccn.2023.15708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主题思想的载体。大众语言艺术正是运用大众语言作为手段创造审美形象,其背后所蕴藏的就是创造者向广大人民群众和官兵传达的主题思想。

一、大众语言艺术主题的考察

考察革命战争年代历史中的大众语言艺术,其主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宣传党和军队的性质,扩大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宣传党和军队的性质、作用,是扩大我党、我军政治影响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不仅仅是战斗队,而且是宣传队、工作队。早在1929年4月5日,毛泽东以红四军前委的名义给中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这时候的红军不是一个单纯打仗的东西,他的主要作用是发动群众,打仗仅是一种手段,并且打仗时间与群众工作的时间乃是一与十之比。现在的队伍,与叶贺时候的队伍大不相同,叶贺的队伍是单纯打仗的,若在现在,决不能生存。”[1]从中可知,我军当时宣传的密集程度。红四军前委宣传科1929年10月制定的“宣传须知” 在“宣传的意义”一节当中指出:“宣传共产党、红军的主张和任务以及策略,使群众起来拥护并加入革命组织”[2]。我军将党和军队的政治立场、革命主张通过大众语言广为宣讲。如我军在苏区创作的大量标语口号:“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唯一的领导者”、“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最觉悟最勇敢的分子结合而成的,觉悟的勇敢的分子加入共产党来”、“共产党是替工农谋利益的政党”、“工农革命胜利万岁”、“红军是穷人的救星”、“没饭吃的穷人快来赶上红军”、“工农革命努力奋斗”、“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红军是工农的武装”、“红军绝对保护工农利益”等等。到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此类主题一直主导着我军文艺形式,并为广大群众所知,为广大官兵所爱。

二是宣传反对敌人与敌军。在我军历史上,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敌人。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敌人是国民党反动派,当时我军既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又面临着他们对苏区的反动宣传,打赢宣传战就成为我军宣传工作的首要目标。围绕着这个中心任务,在宣传中,一部分内容就是有关反对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号召广大苏区军民反对国民党和白军。创作了大量标语,如:“打倒屠杀工农和革命民众的国民党”、“国民党是土豪劣绅洋奴恶棍军阀官僚的集合场”、“断绝白军粮食,截击白军运输,围缴白军枪支”、“国民党勾结帝国主义,共产党打倒帝国主义”等等。

三是宣传动员群众参军参战,一定数量的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执行政治任务的前提。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革命战争时期,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是我军的一项核心任务。此类宣传动员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把参军参战与自身利益联系起来,如“要保障土地革命胜利,只有参加红军工作”、“武装保卫分田胜利万岁”、“为保障分田胜利而战”等标语口号。二是采取鼓动激励的语句激发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如“紧急动员起来,努力扩大红军”、“工农子弟都来到红军”、“武装上前线去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剿”、“实行猛烈扩大红军”、“扩大红军一百万”、“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等。

二、大众语言艺术形式的考察

大众语言艺术必须依托于某种艺术形式,以某种艺术形式为载体,大众语言艺术为它所依托的艺术形式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更增强其生命力,促进其更为广泛的传播。我军的大众语言艺术主要依托于下列艺术形式:

一是以标语为代表的动员口号[3]。我军在各个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拟定各类标语、口号,鼓舞了斗志、激励了士气。我军历史上制定的各类标语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范围广泛,不仅遍布军营,而且广布于田间地头、房屋墙壁、公共场所;二是严格管理,首先是对制定者的管理,如红军时期,要求“除各纵队政治部制定地方口号之外,宣传队不得自由创造新鲜标语。”且规定“在标语内容之后,一律署名‘红军’两字,不准署杂色名义”[4]其次是对传播渠道的管理,如红四军政治部在1929年4月发布的《红军标语》指示:“全部一百三十四个标语分为下列三种写法:(甲)在县城及大城镇,须把一百三十四个全部写完,不可缺一个。(乙)县城市镇和大村庄,须写大字标语。凡有‘*’记号的都要写(共九十二个)。因为大字标语的效力比小字大得多。(丙)行军沿路写的标语以‘♂’为记号(共六十六个)没有这个记号不必写。”[5]最后是对细节方面的管理,比如规定标语“一律用笔写上墙壁,不准偷懒改用纸贴”。显然,这成分考虑到纸贴容易被撕掉并受到风吹日晒雨淋的影响,且容易被敌对分子破坏销毁。时至今日,在许多革命老区的老宅墙面上,一些标语依然清晰可辨。[6]这些细节管理实施到位,保证了我军标语能够产生“战斗匕首”的作用。

二是以秧歌为代表的舞台表演。我军自创立之日,进行土地革命开始,便十分重视各种活报剧、红色舞蹈等舞台表演。舞台表演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秧歌。可以说,秧歌,是20世纪中叶中国革命红色文化、行为艺术的时尚标志。

1943年,一出新编秧歌剧《拥军花鼓》,让人耳目一新。据载:王大化手拿一面小锣,白眼圈,白鼻子,白脸蛋,头上扎着许多朝天的小辫子,腰系一根红布条,脚穿一双带彩球的鞋子,整个一副小丑扮相。李波穿一身红花袄裤,背一只小鼓,女扮陕北村姑形象,用真声本腔的民族唱法演唱[7]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猪羊出(哇)了门。猪哇、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咱英勇的八(呀)路军!哎理美翠花,海哩海棠花,送给咱英勇的八(呀)路军!”

这种利用民间音乐资源,旧瓶装新酒,用旧曲调谱写新唱词,借以教育官兵,鼓舞士气,密切军民关系的文艺形式被迅速推广,《兄妹开荒》《白毛女》等新式秧歌唱遍全军、全国,革命秧歌越来越成为革命红色文化的时尚。

三是以革命歌曲为代表的革命歌咏。一曲《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简明扼要,谁都能听得懂,广为宣传了我军的政策纪律,既使官兵受到教育,同时也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我军的宗旨性质。再如《红军爱人民》:“什么高?/天最高/青天虽然高/没有人的志向高/什么深?/海最深/海水虽然深/没有夫妻恩情深/什么亲?/爹娘亲/爹娘虽然亲//比不上红军爱穷人。” 歌词充分利用了短句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结构特点,大众语言艺术的广为应用,使革命歌曲易于识记、传唱,寓教于乐,堪称经典。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675页.

[2]刘云: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3]刘巧云:汉英标语对比研究,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论文.

[4]国琦:朱毛红军的宣传兵制度 党史研究资料:第6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4页.

[5]江西省文化厅、福建省文化厅: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第3页.

[6]江西省文化厅、福建省文化厅: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第21页.

[7]李波:《往事的追忆》,《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8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