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小学德育管理有效策略

具战平

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卫星小学,517000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管理必须从认知、途径、策略等各个方面出发,以创新为主要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性格特点实施个性化培育,与学生认知世界建立充分联系,关注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和思辨思维发展,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但实际教学中,无论德育管理目标、内容,还是德育管理方法与评价上,都与新时代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探究基于新时代背景的小学德育管理有效途径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小学教育教学角度,分析了小学德育管理有效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教育;德育管理;有效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4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与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中,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讲授,更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优化学生思想意识,渗透德育教育。学校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而小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管理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德育管理有效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开展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误区

现今,许多教师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衡量小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关键在于其能否按规定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是否遵守课堂纪律、成绩是否优异等。这些衡量指标忽略了学生个体包括性格的差异,评价非常局限,不具备客观性。与此同时,很多德育活动是在教师的监督下开展的。很多学生由于害怕教师,都会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可是,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学生就无法按照德育活动要求对自己进行约束。所以,笔者的观点是,目前小学德育活动开展一定要杜绝形式化,关注学生自我反思及自我约束能力的养成,进而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使其在未来工作、生活中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同时,教师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避免单纯的口述,因为小学生很难接受这样枯燥乏味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学生在该过程中塑造正确的道德观。

二、完善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方法

(一)创新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以及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开展德育工作的首要内容,并且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如知识储备、年龄特征、接受水平等进行全方位衡量,按照循序渐进及由浅入深的原则,制订德育工作开展的具体步骤。首先,构建小学德育管理网络体系。校长、班主任、德育主任、家长代表、社区代表是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领导小组成员。他们的基本责任在于合理协调校内外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有效监督、指挥德育工作的开展,发挥好宏观调控及检查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对学校德育水平进行分析及评定,以促进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新阶段,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以往的传统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教育工作的需求。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及社会的发展进步,德育工作开展也慢慢走向多方法及多渠道的道路。所以,学校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还要设置合理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在相关教学中融入德育活动,并将其拓展到校外活动、社会实践中,进而促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更好地学习德育知识,并能够在做事、做人等各个方面巩固及完善德育知识。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促进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所有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塑造学生的道德观也是如此。由于小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及深度思考的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中可以发挥关键作用。例如,节约粮食,懂礼貌,见到朋友、长辈主动问好,这些小习惯的塑造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能仅靠口头约束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支持和鼓励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约束。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权威的,教师的认同和肯定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可以促使他们在今后做得更好。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认知、性格、学习水平及习惯的不同。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多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提高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而对于一些性格活泼的学生,教师更应关注他们自我约束能力的形成,使其合理约束自身行为,做到不在公共场合打闹、追逐,同时不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关注别人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人才,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建设“多元评价”体系,积累德育经验

新时代背景下追求多元化发展的人才,要求人才具备多元化能力,在问题解决中能够体现灵活性。要想评判这一目标是否达成,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建设多元评价体系,完善学生成长记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激发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第一是展现多样化评价内容,并体现人性化,更多考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上的评价。传统评价中内容过于狭窄,无法反映学生各方面的真实情况。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德育管理要从尽可能多的方位去评价学生,了解学生特长,通过评价真正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第二是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除了以教师为评价员外,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评价与互动评价,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德育活动的评价,摆脱单一评价的主观性,提高评价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第三是评价时间全程化,包括短期评价、长期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以流线型的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全程评估,思考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表现与成长,并根据具体结论及时做出反馈、指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客观性。

结论:综上所述,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小学的德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结合目前小学管理工作的现状,学校一定要合理解决及走出德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难题及误区,从加强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面的有效沟通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出发,组织更加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促使学生能够以极大的兴趣及热情投入其中。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亿芳.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2019(10):263.

[2]熊彩侠.“道德两难情境”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9(27):43.

[3]常国玉.网络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措施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177-178.

[4]王荣.浅谈小学班主任如何对少先队活动与班级德育管理进行有效融合[J].新课程(上),2019(07):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