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提升历史思维,丰富历史涵养——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曾宪强

丹江口市第二中学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通过分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阐述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并提出具体的培养方法。旨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与分析能力的提升,加强国民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DOI:10.12721/ccn.2024.15804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丰富其历史涵养的重任。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本文将从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探讨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法。

1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1.1 唯物史观的培养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基础的决定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意味着要引导他们从物质生产、社会经济结构等角度去理解历史变迁,避免片面和主观的历史解读。

1.2 时空观念的形成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它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进行考察。这种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性,形成更为立体和全面的历史认知。

1.3 史料实证的能力

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分析和运用各类历史资料,以实证的方式去探究历史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1.4 历史解释的技巧

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理解和阐述的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意味着要教会他们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去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1.5 家国情怀的培育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重要价值追求,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意味着要将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 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2.1 培养历史思维与分析能力

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史料实证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实证精神;通过历史解释的练习,提升他们的历史阐述和表达能力。

2.2 促进国民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

历史是国家和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特别是通过家国情怀的培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2.3 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通过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积极参与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来。

3 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3.1 创设典型情境,激发求知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创设典型的历史情境,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历史的氛围与脉络,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这一方法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教学技巧,还需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模拟历史事件、角色扮演、历史剧表演等,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知力和理解力。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而在历史学习中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更加积极的态度。

3.2 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然而,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则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鼓励他们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还能够学会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3 拓展观察视角,培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要求人们从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结构等角度去理解历史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拓展观察视角,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去审视历史问题。例如,在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其背后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历史认知,避免片面和主观的历史解读。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历史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3.4 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之一,它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和现象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进行考察。为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需要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和区别。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遗迹、文化现象等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连续性和变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时空观念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地区发展、文化传承等,以增强他们的历史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相互关系,形成更加立体和全面的历史认知。

3.5 将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它们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分析和运用各类历史资料,以实证的方式去探究历史问题,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两种素养,教师需要注重将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运用各类历史资料。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鉴别史料的真伪、如何提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如何运用史料去证实或反驳历史观点等。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理论去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并学会如何运用历史语言去准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阐述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还能促进国民身份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提升,以及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技巧等核心素养。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因材施教,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静.提升历史思维,丰富历史涵养——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知识文库,2023,40(12):33-36.

[2]郑志成.高中历史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23,(0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