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教育改革浪潮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成为各学科教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教师能否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素养教育意识不坚定
新课程改革推进了二十余年,素养教育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教师们是很清楚的。但在教学实践上,教师又往往表现出对素养教育的摇摆态度,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中考制度仍然延续,中考试题虽然已经进行了指向素养考核的设计,但实际上由于素养无法完全量化,大部分试题仍然是知识考核类;二是新课标之前虽然强调素养教育,但并没有在课程标准中进行系统的明确,教师们认同素养教育的意义,但认为素养教育是课程教学的附加、连带任务,不是教学目标主体。在这种认知下,教师们仍然将知识教育视为重心,在“教有余力”的情况下,才会去实施素养教育。
(二)没有关注到学习驱动
核心素养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这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产生了一个客观需求:学生必须有内源性的学习动机。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监督、管理、惩罚等手段驱动学生学习,但自主情态下,学生是否真实、有效地进行了学习,教师是较难掌控的。比如学生捧着课本想着下课后怎样玩,教师看不到,也无法“走入”学生大脑中去进行管理。所以,落实课标要求的核心素养培养任务,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品质,并为其建立自主学习驱动。但当下,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和关注到这一点,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了“自由活动”。
(三)忽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教、学、评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框架,评价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检测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成效,以查漏补缺。二是为教与学提供导向,即,评什么,教师就会教什么,学生就会学什么。特别是学生,如果评价以成绩为标准,那么学生自然就专注于记忆历史知识,而不是去发展自己的素养。所以,要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教学评价必须发挥指向素养的导向作用。此外,核心素养目标下,教学评价也应与教、学一样发挥素养教育作用,使“教—学—评”在目标上形成统一。目前,教师在评价方面较普遍地忽视其素养导向和素养教育作用。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是历史课堂的核心。为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要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思想,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教师要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历史内容。例如,教学“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时,考虑到初中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等电视剧,教师可以从《西游记》着手提问学生:“你们看过《西游记》吗,有谁知道唐僧取经发生在什么时候?”以此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联系教材内容积极思考,推测出故事发生在唐朝,因为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最频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了解唐朝通过对外交流活动取得了哪些成就,加深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记忆的同时,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家国情怀
初中阶段的学生接触历史的时间相对较短,也不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无法通过历史教师的讲解理解历史知识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促使学生通过活动探索历史、感知历史,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程度,增强学生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三)以历史解释素养培养为主导的教学实践探究:加强师生互动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注重考查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加强师生互动,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持续性的思考,而且在关键性问题上,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必要时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初中阶段的学生热衷于深度思考,且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教师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自我展示机会。这样,既能让学生保持历史学习热情,又有助于他们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
(四)遵循建构逻辑,强调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体现了生为主体、学为中心,还不足以支撑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生成和发展——生为主体,只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基础模式和理念要素,要培养学生的素养,还需要使学生的主体学习有一定过程性。也就是要使学生有观察、阅读、思考、评价、交流等学习的行动过程。经历了这些过程,其历史的思考、归纳、阐释、评价等素养能力才能得到建构、发展。比如学习“炎黄联盟”时,教师询问学生:“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分别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这虽然引起了学生的主体表达,而不是教师讲述,是生为主体的,但基本没有学习探究过程。因为学生对这些传统故事非常熟悉,脱口就能表述。这样,就对其素养、能力没有明显的培养作用。
(五)重视内容资源,注意拓展整合
教材中的内容资源远不能满足学生历史认知及核心素养培养需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基于认知、思考、评价和解读历史的需要去拓展学习内容。在内容资源方面,应把握两点:一是拓展,二是整合。拓展是指将教材以外的内容、资源引入学习,整合是指内容和资源要能够服务于认知历史或主题学习。
结语:综上所述,最新历史课程标准出台,其主要的变化就是明确了以核心素养为课程教学目标任务。教师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要根据历史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引入丰富的课外内容,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历史。另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教师要能够坚持探索,以此来为学生发展带来更多助力。
参考文献:
[1]吕鹏.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26):54-56.
[2]许绍军.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24):4-6.
[3]张金龙.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08):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