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

孔水莲

福建省建宁县第一中学,354500

摘要: 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创造性人才需求量持续增加,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的时期即为高中,特别是物理学科学习,其对创造性思维培养存在诸多益处。物理学科学习主要由知识、实验两部分内容组成,其学习过程即为探究过程,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而言,其正处于青年至成年的过渡阶段,且心理上已然较为成熟,种种因素均极为适合以物理教学形式对学生来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本研究以高中物理教学为切入点,分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希望对列位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创造性思维
DOI:10.12721/ccn.2024.15700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物理是高中阶段极为重要的一门自然课程,其不仅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还可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并且诸多物理知识在学生未来生活、学习中也有着巨大帮助。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其要求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此也为高中物理教师应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学生基础认知培养关注度不足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需具备极为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若想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一定要注重学生基础认知的培养。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均将教学重心放在物理公式等知识的运用教学中,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不会花太多精力去剖析物理概念,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上。当学生遭遇无法解决的物理问题时,有些老师第一个想法就是指导其去学习相应模板或者“套路”,而非引导学生重新认知相关概念,引导其解决该问题,此现象形成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教师为赶上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上述情形会造成一些学生看似掌握某种题型的解法,但是真正碰到此类题型时,依然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

(二)教师教学中主体性过强

受素质教育等理念影响,如何提高学生整体素养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但受升学压力等因素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然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为提升学生学习质效,一些教师会引导学生遵从其制定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但必须认识到,教师若对学生把控程度过大,会使学习主体地位颠倒,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被剥夺。对于不熟悉的物理概念,学生难以自主进行剖析、探究,只是强行记忆教师所受的概念,此情形极易造成学生对物理概念认识过于片面,从而使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产生一定制约,此情形不仅会对学生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造成限制,还会对教师教学质效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缺乏对学情的把握

物理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间联系密切,但一些教师却将二者割裂开来,单独教学,此情形不仅加重学生课业压力,还会对学生学习质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于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其需持续强化对学情的把控,若教师对学生需求并不了解,其所选用的教学方法也就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甚至产生与学生学情不符的情况[1]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巧设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需循序渐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思考、分析同一问题,从而使学生逐渐养成从多种角度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此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素质,其不仅可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具备上述能力后,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即使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懂换个角度进行考虑,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此种知识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学习能力。

如在“热力学第一定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转化原理公式中的各种元素,如转化、代入物体增加的内能、物体吸收热量等元素,让学生对能量守恒等难度较高的题目进行解答,对热传递、功的联系进行探讨,促进学生对此类公式应用下的习题的解题规律进行研究.多种多样的问题分析能力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优化学生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2]

(二)创设物理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高中物理中包含诸多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而物理实验教学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时,可针对性创设一些物理实验,使实验价值得到充分发挥。除此之外,高中物理实验存在一定实践性,通过实验,可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如在“摩擦力”章节内容教学中,老师讲解完相关理论知识后,可针对性设计如下实验情景:一辆轿车沿着斜坡由上至下行驶,分析车辆摩擦力的方向以及计算方式。随后,指导学生利用简易坡道和橡皮来模拟这个场景,然后绘制出相应的示意图,并对橡皮进行受力分析,找到其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并进行计算。待学生对此单一模型展开较为全面的受力分析后,教师可逐步加大难度,如在斜坡上增加一块橡皮,将两块橡皮相连,沿斜向上滑动,此时,两个橡皮间的摩擦力受力方向如何分析?通过单一物理实验,可衍生出诸多复杂模型,对物体受力展开分析,经由反复训练,学生物理意识与思维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存在积极影响。

(三)加强教师引导,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中发挥直接作用,其对教师存在较高要求,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领导才能,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并且可运用合适的引导、宣传手段将学生带上正常的学习轨道上。从高中物理教学层面分析,教材上内容确实有些乏味,尤其是一些问题题干较长,从而使得学生在审题时易出现不耐烦的情况。对此,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指导方法,让学生尽快融入试题描述的情景之中,从而对问题展开深入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时,需对学生在此期间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估,结合实际需求对自身的引导方式加以调整,吸引学生关注,通过媒介平台,使其注意力转移并回归。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对教师自身引导作用提出较高要求,所以,在此期间,教师也需持续学习、成长,学会借鉴一些有益的方法与内容,持续提升自身于教育中的引导能力,在创造性思维培养中找到突破口,展开教学。

如在“空气阻力”章节内容教学中,教师首先可利用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日常生活中降雨的场景,并告知学生雨滴受重力影响从高处坠落下来是存在较大杀伤力的,但为何在降雨时,雨水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呢?经由生活化的引导,可使学生逐渐将知识与生活中场景结合在一起,发现雨滴坠落期间会受空气阻力影响。再如在“力的相互作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教室中做拍手、同桌间互拍肩膀等游戏,在此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身的具体感受,使学生发现力是一种交互关系,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3]

结语: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革新自身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使学生摆脱课本知识的桎梏,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出广阔空间,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实验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实操能力进行锻炼,为学生未来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余莉莉.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32):131-132.

[2] 陈春华.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62):109-111.

[3] 张道程.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研究[J]. 中国标准化,2023(10):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