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院校“三下乡”的优化路径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

高晗

武汉体育学院,430079

摘要: 以武汉体育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例,简要介绍实践模式,深入分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院校在“三下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村民配合度不高、项目延续性不长、专业契合度不够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三点对策:整合资源提供全面保障;建立实践基地长期助力振兴;充分发挥体育院校特色和专业优势。
关键词: 乡村振兴;体育院校;“三下乡”
DOI:10.12721/ccn.2021.15753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的历史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意义。我国乡村的主要矛盾变为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农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全国高校持续组织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三下乡”活动)。着眼于帮助和引导更多青年学生了解认知当前的乡村状况、在未来踊跃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向广大乡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欠发达地区乡村,组织开展科技支农、科普宣讲、调研献策、志愿服务等形式的实践活动。下面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展开讨论。

一、 武汉体育学院“三下乡”模式概述

(一)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1)垃圾分类宣讲。武汉市“新青年下乡”十佳项目团队创绿天使,为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打造美丽农村,针对农村房屋相对比较分散的情况,进村入户、深入细致地进行垃圾分类宣讲。以简便易行的方式推广老百姓记得住、上手快、用得好的办法,推动村民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垃圾分类和有序堆放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增加可利用垃圾回收站和回收箱数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为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美丽乡村墙绘。紧紧围绕“山清水秀、村容整洁、民风淳朴、留住乡愁”的建设标准,带领当地中学生以丙烯画墙绘艺术形式对驻村工作队办公楼等地墙面进行整体升级改造。绘制党史教育的“窗口”和“园地”,让群众看得见、看得懂,使党史教育“入”墙绘,红色文艺“浸”乡村。

(二)助力健康乡村建设

(1)体育课堂。在农村开设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和健美操教学夏令营活动,深化“体教融合”,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中小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健康知识宣讲。由武汉体育学院优秀教师为村民开展健康宣传讲座,免费发放科学健身宣传册,开展体质测量与评价,向村民普及健康知识。使村民真正成为“全民健身的宣传者、科学健身的指导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者”。

(3)健身气功和快乐农味广场舞。健身气功和广场舞等运动项目,具有靶向性强、简便易学的特点。实践队将充分发挥健身气功和广场舞在促进身心健康、疾病干预、预防和防治中的积极作用,让大众健身推广普及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传递健康理念,推动体育下乡,助力乡村振兴,让美丽乡村“动”起来。

(三)助力红色乡村建设

(1)开展红色宣讲。实践队党员代表组成党史宣讲团,将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为基本时间线索,面向当地青少年,围绕党的百年奋斗史,聚焦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各个专题,力求以学生视角、用青年语言讲好百年党史,将深邃的理论转化成有血有肉的故事,有特色、接地气,容易与同学们同频共振、合拍共鸣,从而引导大家感悟党的初心使命,激励大学生践行青年担当。

(2)探寻红色足迹。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力军。组织实践队探访当地红色足迹,慰问老党员,通过这样的红色之旅,让大学生“在游中学、在学中传、在传中做”,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3)夜话红色故事。鼓励实践队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与村民朋友们共话红色故事,从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以更加接地气的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

二、 体育院校“三下乡”现状存在问题

1、 农村村民配合度不高

“三下乡”期间,为建设美丽乡村,实践队成员针对中小学生、村民和村委会工作人员等人群开展“垃圾分类”宣讲活动,希望大家从意识上树立垃圾分类新风尚,切实改善村容村貌。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中小学生疲于应付假期作业,对宣讲内容兴趣不大;村民多为老年和妇女,文化程度不高,甚至存在不识字的现象,宣讲效果大打折扣;村委会工作人员部分存在形式化学习,应付式参与,难以真正入脑入心。

2、 项目延续性不长

“三下乡”是以年为周期,体育社团、健康讲座、趣味运动会等活动能够有效激发服务对象的学习兴趣,了解相关项目的基本概念,但缺乏延续性。实践队十天活动结束后返回学校,体育社团教学初有成效就要戛然而止,不利于服务对象运动兴趣的长期养成,不利于活动效果的长效推广。

3、 专业契合度不够

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迫在眉睫,“三下乡”期间体育院校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体育课堂、防溺水讲座、农味广场舞和健身气功等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存在专业契合度不高的问题,“三下乡”参与学生多为大一大二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口令口哨还不熟悉,中考体育测试的规范和细则了解不够细致,运动康复等专业知识存在教和学脱节的问题。

三、 体育院校“三下乡”优化路径

1、整合资源提供全面保障

积极整合资源,多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服务是当务之急。从目前体育院校大学生“三下乡”的实践成果来看,保障机制是制约实践育人活动成效好坏的关键因素,包括当地政府部门引导、各方资金支持、教师指导、组织培训等。只有建立健全可持续的保障机制,才能保证活动目标明确、时间有序、章法有度、成效显著。

2、建立实践基地长期助力振兴

针对“三下乡“间隔周期长,实践时间短的问题,体育院校可在服务点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打造”三下乡“——实习——就业创业的良性循环,保证服务效果。如武汉体育学院与大悟县丰店开展长达三年的社会实践合作,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学生实习、”三下乡“、中华体育基金会等形式让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得以延续。

3、 充分发挥体育院校特色和专业优势

“三下乡”前做好调查研究,了解乡村真正需要的体育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体育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断优化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乡村振兴时代人才需求,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体育工作者。结合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策划、推广特色体育赛事,盘活乡村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四、 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院校遇到了最好的社会实践机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助力农村的发展。各兄弟院校应抓住机遇,以服务乡村建设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发挥特色优势,大力宣传,才能推动体育院校”三下乡“和乡村振兴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山.双平台四联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20(02):100-103.

[2]范建华.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J]. 思想战线,2018,44(3):149-163.

[3]范建华,秦会朵. 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J]. 思想战线,2019,45(4):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