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当中,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打破了传统电力系统无法直接接入新能源技术的局限,实现了智能电力调度自动化,可以达到提高对于新能源的接纳能力,而且强化对于电网资源的有效把控,促进电网系统的不断优化改造,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应当重视对于智能电网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并且将其充分应用于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当中,以实现对电力技术的充分应用,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水平,为电力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 电力系统的现状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近十年来以超过30%的超常速度增长。今天,我国是世界上风电和光伏发电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据国家能源局相关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为5.6亿千瓦,居世界首位,占总装机容量的25.5%。其中:风电2.8亿千瓦、光伏发电2.5亿千瓦、生物质发电2952万千瓦,风电和光伏发电新增装机接近1.2亿千瓦,占比约62.8%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 .风电和光伏发电量727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9.5%,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这一切都表明,我国新能源和绿色电力替代作用不断增强,有力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2、新能源发电调度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
2.1强化系统控制功能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对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工作人员在将储能技术用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储能与转换时,为推动储能技术达到最佳应用效果,需要结合电网运行情况,加强储能系统的控制功能。电力系统,尤其是电力系统的内部电源。控制更大的电流,通过对系统内部电流的有效控制,降低能耗,实现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领域的应用目的。工作人员加强对储能系统的控制功能。除了控制系统内部电流变化外,还可以控制储能系统内部设备,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智能化的优势。2.2发用电一体化调度技术
在智能电网体系下,需求侧响应负荷则为虚拟发电资源和常规电源均参与到调度计划中。负荷效应速度能够丰富电力运行效益,加强调节与控制效果,同时可以加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全面提升电力资源利用效率。在互动模式下,注重用电一体化调度问题,现存研究非常多。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发用电联合调度,合理应用高级能量管理系统实现,该系统按照各测量点,收集电气参数、设备状态,对协调控制系统中的电源、负荷、运行形态进行计算。其中,电价模式引入动态电价信号,削减用户负荷;在执行相关指令时,对用户行为依赖较大,导致执行强制性不足;电价模式为间接负荷调控模式,可以应用到价格信号敏感用户中;按照合同、市场竞争模式,运行者可以直接调控负荷。
2.3完善系统组成结构
优化和完善储能系统的组成结构,可以促进储能技术应用价值的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使用储能技术进行电能转换时,工作人员应全面检查电力系统和储能系统的内部结构,并严格检查储能系统的配电装置。确保新能源转换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例如,在风能、太阳能、电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掌握各个系统的电流流动需求,改进系统结构,实现系统的优化配置。储能系统,并发挥储能系统的电流控制作用。同时,对于新能源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多余能量,储能系统可以起到储存作用,储存和处理多余的能量,为电力系统提供稳定的电能,满足电力系统运行的需要,推动储能技术创新。开发。
2.4协调优化控制技术
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需求侧响应资源能够补充常规机组调节问题,参与到电网稳定、调频控制中。相比于集中调控方式,采用聚合接入方式,需求侧响应资源需要复杂控制技术。基于当前发展,研究集中在单一需求侧响应资源,即优化设计控制策略、协调配合需求侧响应资源。针对控制策略设计,应当针对潜在需求侧响应资源、蓄热、电动汽车、电加热、温度控制负荷等方式,提出针对性控制策略。常用控制目标能够对新能源发电波动进行抑制,全面提升系统运行经济性、安全裕度。按照研究显示,通过标准化调控策略,需求侧响应资源可以抑制发电波动,加强应对外部不确定能力。在部分情况下,依赖供应侧资源方案,具备显著经济性。针对协调需求侧响应资源,按照不同类型需求侧响应资源互补性,比如基于负荷集成商角度,提出综合利用混合动力汽车,可控热负荷、热点联产,提供辅助调频控制法。
2.5新能源电源
保持风电、太阳能发电快速发展。坚持集中与分散并重发展,大力增加风电和光伏发电规模。在开发、输送和市场消费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在“三北”地区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清洁电力基地,实现新能源集约高效发展。积极开发中东部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东南沿海海上风电基地建设。随着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规模化开发利用,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完善新能源发电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新能源发电竞争力.积极推进水电、核电、气电开发:以西南地区大江大河为重点,加快发展具有较强流域调节作用的龙头电站,实施中下游水电开发[1]。
2.6试验检测及相关技术
通常来说,风电并网检测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并网式试验,一种是并网检测。前者主要检测五项内容,即对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电能质量、适应性、调节能力的检测及电气模型验证;后者主要是涵盖四项内容,即对风机组低压能力、风电场控制能力、电能质量的检测及对风电场并网性能评价。目前,我国风电机组型号较多,因此建设比较完备的检测平台是当前的工作重心。为有效解决现有电网扰动影响机组的模拟和试验机组的重复性等难题,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基于阀控技术的电压跌落发生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由于低电压穿越特性高效试验检测问题;为有效解决在线式高精度谐波电压频发问题,当前我国自主研发了电网的模拟装置,其采用高低频的独立运行系统及变流技术,提高机组电网的适应性;为有效提升风电机组的灵活性及通用性,美国研究建立了一种灵活的风电试验平台,其首次实现对试验机位的重复利用与共享,满足当前对于机组检测的大多数需求。与国外相比,国内电力系统的试验装置技术尽管起步较晚,但是依旧取得了骄人成绩。我国建立的张北风电试验基地完成对新能源的并网,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且具备所有检测功能的风电试验基地,为多家风电机组制造商提供一系列的技术研发服务和试验检测服务,其在我国新能源领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
结束语
总之,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期间应当深入分析需求侧响应问题,克服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问题,提升新能源利用率,实现源荷互动增效。在未来发展中,新能源电力将成为能源结构重要组成。相比于传统能源,新能源供给会受到自然环境影响,随机性较强,无法准确预测[3]。
参考文献:
[1]杨晓冉.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渐入佳境[N].中国能源报,2021-05-16(010).DOI:10.28693/n.cnki.nshca.2021.001029.
[2]窦寒竹,陈吉祥,张阔.新能源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研究分析[J].应用能源技术,2021(04):36-38.
[3].新能源发电调度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J].高科技与产业化,2021,27(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