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城乡小学教师结伴发展的策略

赵庆永

贵州省纳雍县教育科技局,贵州纳雍,553300

摘要: 提高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让乡村教师与城镇教师无差别成长,需要在分析传统的专业发展策略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创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从乡村教师封闭式发展走向城乡教师结伴发展。
关键词: 城乡小学;教师;结伴发展
DOI:10.12721/ccn.2021.15755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教育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构建合理的教师流动制度。目前,教师流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二是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这两种形式都已经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公平、效率和优先是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流动的主要目标,同时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之间的矛盾也要处理好。

一、城乡教师发展的现实情况

(一)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

特殊政策使得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最主要的形式有两种:第一,短时间内的流动,比如挂职、支教或者是轮岗等短时间的政策措施;第二,长时间的流动,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特岗教师。上述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暂时缓解了城乡教师失衡的问题,促使城乡教师实现了均衡发展。从整体上来说,这种实施办法的效率比较有限,必然会有一些问题存在。短期性教师流动主要会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那些流动到农村的教师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利益而去的,由于教育主管部门会将教师在农村进行一段时间的任职当作职称评定的客观条件,这就导致有些教师不得不流动到农村去。绝大多数的教师流动到农村以后,他们没有任何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无法和农村的学校融为一体,他们会一直觉得自己是外人,他们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教学,对于其他的事情会不闻不问,不愿意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其次,城市学校在派遣教师的时候,为了不使自己的学校受到影响,他们在选派教师的时候,只是走形式,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这件事情。

 (二)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农村教师向城市流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政策性流动;第二,市场性流动。所谓政策性流动就是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某种政策使得农村的优秀教师涌入城市学校,比较常见的政策性流动就是选调。对宁夏地区部分学校的校长进行采访以后发现,目前农村优秀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教育行政部门定期选调大量优秀农村教师到城市任教。政策性地选调教师,尽管使优秀教师得到了进城发展的大好机会,但是也使得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使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越来越突出,给教育公平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伴随着教师聘任机制的不断推行,教师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受市场化机制影响越来越突出,农村教师流向城市的主要形式就是市场性流动。市场性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益,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教学条件比较苦,市场性流动只能使农村教师不断地涌入到城市学校,流动到城市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工作能力比较强、学历比较高的青年优秀骨干教师。

二、城乡小学教师结伴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加快,教师间结伴发展也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机制,从而有效地管理教师之间的流动。目前,农村教师单向流动比较频繁,大量的优秀教师不断涌入城市,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的情况非常少,这就使得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创建城乡教师流动一体化管理制度,将长时间以来的单位归属和区县归属的制度性障碍彻底打破,省级和市级主管部门承担起维护教育公平的重任,统筹规划城乡教师流动问题,以城乡教育复杂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创建多元化的城乡教师流动制度,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流动形式,让教师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流动的时间和形式,创建完善的选拔制度,制定选拔的标准和基本条件,同时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促使城乡教师在城乡之间科学、合理地流动。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研修活动

第一,开展读书活动,夯实教师基本素养。读书是教师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每个工作站都为学员开列了阅读书目并统一购买了部分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要求每位学员的个人发展规划中必须要制定详细的读书计划,每个月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相关的书;同时组织开展阅读分享和读书征文等活动,促进学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二,开展课例研修,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工作站以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为切入点,开展课例研修系列活动。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引导,通过学员观摩课、同课异构、异课同构、教学基本功竞赛等课堂教学实践,在课例研修实践活动中提高学员课堂教学能力。三年下来,每个工作站组织老师们听课,如执教学员汇报课、观摩课、研究课达近100节次。经过三年培训,学员逐渐掌握了创设多种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建构优质高效的生本课堂的方法。

第三,开展“磨课评课”,提高观课评课水平。从上好课到会评课,这是一位“科研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工作室组织活动让学员亲历“说课—析课—评课—反思”等全过程,进一步促进学员的教学思维转型。课前,为了保证活动效果,教师之间充分沟通,修改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案。工作站还设计了“观课量表”,设置如“教材理解”“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一致性”“课堂调控艺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等观课维度,分组聚焦某一观课点开展课堂观察。课后,名师还指导学员进行评课和反思,全面提升学员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观课、评课能力。

第四,开展课题研究,提高科研能力。课题研究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农村教师普遍缺乏科研意识,研究能力较低。让学员学会做课题,是工作站的一个重要任务。工作站课题由站长或名师担任主持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研究。经过三年的系统训练,很多学员已经能独立承担微课题研究任务。

(三)强化学习指导,实现高效融合,提高专业素养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增强职业素养,强化专业能力的前提。在城乡小学教师专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为克服教师在专业学习上存在的知识陈旧、发展落后的现象,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强化学习指导,借助城乡教师不同的教学经验,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发展理念。例如,在参与学习的教师中,学校要利用城乡融合的机会,让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者。在认识城乡教学差距的基础上,通过城乡教学案例观摩、交流沟通等,引导教师对教学观念、课程标准、职业素养、专业发展等内容进行学习,以理论+实践+总结+反思的形式为主,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交流城乡教师教学实践情况、总结自身教学能力、反思教学水平等,树立发展理念。最后发挥城乡结合的优势,促使城镇优秀教师进行学习指导,在协同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专业素养。然后以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定期开展网络学习交流会,以轮流的形式,让乡村教师和城镇教师进行学习交流,从而提高学习力度,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在学习中得到发展。

三、结语

教育平衡关系到我国今后的发展,因此需要多方努力,消除两极分化,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手段就是教师的良性流动,教师是教育输出的根本,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课堂,学生也不会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报效社会。而教师的结伴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创建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足,使城乡教师实现科学、合理的双向流动,使教师得到更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罗哲.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成都市教师队伍建设的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0):1-4.

[2]张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分析[J].教育导刊,2019(4):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