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路分析

李林玲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 随着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深度融合态势。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转变,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更具合理性。与此同时,在技术的运用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主体困境、技术困境和价值困境。为更好发挥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驱动力,应在技术运用中提升主体信息素养,在智能驱动中优化算法逻辑,在技术精神中彰显生命价值,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机契合。
关键词: 人工智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理路分析
DOI:10.12721/ccn.2023.15719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提出教育数字化理念,强调要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1],这是把握智能教育逻辑起点与现实意涵的重要遵循。新时代,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教育的出场语境,如何紧紧把握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应用的趋势和方向,实现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造性融合,是现代教育增强时代感和有效性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高校思政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深化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攻坚点。

一、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

1.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理念更具合理性。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偏向终身化和全民化学习:思政教育学科教学资源壁垒可以在人工智能驱动下被打破,学习模式的灵活化将成为一种教学新常态,呈现出“万物皆媒”的状态,从而实现事事有思政。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普适计算技术实现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时时给教育对象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从而实现时时有思政。

2.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活动更具合理性。人工智能算法可赋予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新的功能,使得管理者获享技术赋能、管理对象得到个性关照、管理流程呈现可视效果。丰富的反馈数据流向管理者,教师和管理者间可实现数据共享、协同发力,大数据分析也将协助管理者遴选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及时发现管理流程中的漏洞并修正,管理流程趋向透明化、数据化、可视化和清晰化。

3.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评估更具合理性。人工智能具有深度强化的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技术,可深入分析课堂行为、掌握教学数据,基于相关行为数据构建思想状态预测模型,实时、充分追踪采集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等,进行实时评估、精准评估、有效反馈。同时,依托自适应学习系统、辅学机器人可以形成多维联动思政教育评价主体,有利于教育者适时调适教学,提高教育传导的及时性。

二、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1.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主体困境。一是导致教育者的主导性旁落。若教育者对技术超限度或不合理使用,会弱化教育者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主体的引导性作用,导致主体性缺失,产生异化。二是导致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消解。在人工智能机器的运用过程中,过度的场景化呈现会挤压大学生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其忽视提升主体行为能力。大学生被算法包围导致视野窄化、信息固守,主观意识会逐渐被弱化而产生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创新创造能力可能被弱化,这与促使大学生深度参与思政教育全过程的初心相悖[3]

2.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技术困境。一是人工智能技术自身的有限性。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天然的算法偏见,倾向于选择适用简单且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序。特别是其对脑认知机制的研究,不能完全理解和充分解释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活动,容易将人从社会存在的环境剥离出来,忽略对人内心共情能力的关注。二是人工智能具体应用的有限性。现阶段并没有能够直接满足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特色的综合性应用,缺乏专门针对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技术标准、数据系统和算法逻辑,缺乏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技术筛选和有效组织。

3.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困境。人工智能是人为创造的对自身智力的衍生,在特定方面展示出克服人类生理局限的能力,持续生成着思政教育的知识和信息。但技术天然具有工具理性,在技术逻辑的主导下会掩盖思政教育的本质。在辅助思政教育者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人工智能欠缺对思政教育如何进行整体发展的价值分析,逐渐解构着思政教育的社会价值属性,工具理性不断挤压着理性的价值空间,使集生命性、价值性、社会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思政教育整体生态遭到破坏。

三、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1.在技术运用中提升主体信息素养。一是坚持教育者的主导性。思政教育者要转变自身思维理念,把提升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运用过程中的情感价值引导,防止数据垄断、人工智能决策失真等风险,在具体实践中磨合人机协调性。二是重视教育对象的主动性。思政教育对象要对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更加理解,明晰算法的权力本质和资本逻辑,明晰人工智能的存在、运行机制、优势与风险,做思政教育过程的交互建构者。此外,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信息甄别、取舍、加工和创造,防止数据绑架和异化现象。

2.在智能驱动中优化算法逻辑。一是加大技术投入以增强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适用性。思政教育领域包罗万象,必须考虑如何将各类逻辑与程序妥善转换,这需要联合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进行多次试验、反复探索,并将公平正义、感性体验、伦理道德及人情世故等数学化,寻求各个领域进行逻辑思维转换的最佳途径,使算法得到持续优化。二是加大技术投入以增强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合度。要以思政教育价值影响算法,在算法设计期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伦理价值融入算法。同时优化虚拟情景视听效果,打造切合师生需要的智慧思政教育课堂,促进思政教育情景教学模式朝高效率、精准化方向发展。

3.在技术精神中彰显生命价值。一是从技术本位到主体本位。积极推动思政教育在个体认知建构过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引导个体找到成长发展和生命完善的价值归宿,以此激发个体在更宽领域、更大平台追寻生命意义。二是从注重流程到强化质量。坚守被人工智能工具理性遮蔽的育人本质,克服人工智能机械地将人视为对象、模型的算法逻辑,用人文关怀引导个体善用人工智能,回归人的本质规定性;引导个体超越对人工智能的外部依赖与被动接受,构建精神丰盈的主体世界,以此达到集知识传承、人格塑造、生命完善于一体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颜佳华,李睿昊.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论纲[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03).

[3]袁春艳,刘珍珍.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与因应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