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路径探究

​田少锋

竹溪县思源实验学校,442399

摘要: 初中历史教材强调通过对教学单元的整合,实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在新课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需要将历史学科的逻辑结构整合形成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教学逻辑结构,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充分发挥历史教材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
DOI:10.12721/ccn.2024.15705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中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做出了明确要求,即不仅要让初中生掌握书本上的历史知识,更要引导其深入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和运行规律,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 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也是当前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指向。

一、 大单元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历史课程的整体性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往往以教材为主线,知识点较分散,缺乏整体性。 而大单元教学则以主题为核心,将相关的知识点和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教学单元。 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标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大单元教学注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全面了解和分析,强调对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等方面的探究。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指引,任何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大单元教学目标就是当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大单元学习后,教师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预期结果。 因此,在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历史认知和知识储备,聚焦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契合,提高大单元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单元教学中,结合核心素养和本单元内容,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通过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秦汉时期的时间线和此阶段的重要事件,初步掌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2. 当讲完秦朝和汉朝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结合所讲知识以及自己的思考,说一说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原因、影响和意义,厘清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 小组合作探讨秦汉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突出点,探究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4. 通过大单元学习,对秦汉时期的文化、艺术和科技发展有基本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依据新课标制订大单元教学目标,围绕本单元内容从多个层面进行详细说明,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得大单元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二)围绕学科大概念,整合大单元教学知识

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是突破以往初中历史单元零碎的知识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教学实际,在此基础上重新整合单元知识,构建更加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因此,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分析各单元以及单元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炼大单元主题,科学融入教学内容。以七年级上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这一单元为例,分析本单元每一课时发现,第 1课时主要讲的是中国境内早期的人类代表———北京人,并介绍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所掌握的技能;第 2 课时和第 3 课时主要讲的是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介绍原始的农耕生活以及炎黄部落、尧舜禹的远古传说。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些内容在时间、学习内容上有一定的相近性,都是早期人类的文明发展。 因此,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就可以将各课时的内容进行整合,确定本单元教学主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诞生”,围绕单元内 容 设 计 “ 北 京 人———河 姆 渡 人———半 坡 居民———炎黄传说———夏朝建立” 的时间坐标展开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三)基于大单元教学过程,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

1. 借助史料,创设综合化教学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要想体现大单元的单元性和综合性,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相关史料,为学生创设一个综合化的教学情境,将本单元的教学信息以更加形象、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将单元知识点和史料信息串联起来,实现综合化的学习, 实现历史思维和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2. 问题驱动,构建结构化单元知识体系

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是将各单元知识点以及单元内部知识进行整合,构建出更加系统、立体的历史知识脉络。 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脉络图、思维导图的形式,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系统化、综合化地学习单元知识点,有效梳理碎片化的知识,在绘制和学习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构建结构化、系统化的单元知识体系。例如,七年级下册“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一单元,本单元的知识比较复杂,知识点呈现碎片化,且明清时期距离现代社会的时间间隔较短,史料更加丰富,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内容更多。 尤其清朝统一全国后,管辖多个地区,这其中的知识点虽然难度不高,但非常零碎。 因此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清朝统一多民族的脉络展现出来。借助思维导图,提出问题:清朝统治者实施各种管理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对当时以及现代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和研究,正反两方面理解知识点,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3. 课堂练习,促进知识迁移运用

在大单元教学课堂上,学生通过丰富的探究和学习,构建了系统化、结构化的历史知识体系,虽然对其中的知识点有了一定掌握,但在知识认知和运用上仍然存在欠缺。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大单元教学中,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两位历史人物袁世凯和孙中山的人生事迹,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的重要作用。 围绕知识点设计练习题:从近代开始涌现了各种思想,提倡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等,可最终都并未成功,这能够说明( )。

A. 当时的中国不适合走富强的道路。

B. 当代中国要想在逆境中谋发展,就必须坚持走革命道路。

C. 要想“自救”,中国必须进行辛亥革命。

D. 提出这些思想的人虽然有远大志向,但才智不足。

随堂练习题能够帮助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整体回顾,通过对比孙中山和其他的各种思想,就能得到本题的答案。 不仅实现了历史知识的有效运用,更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通过深入理解新课标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及注重教学评价和反思等工作,有效地实施大单元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媛.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双减”政策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 第十一辑,202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