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路径

王仙逢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第一中学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历史教学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其中,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学生理解历史、分析历史、评价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探索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成为当前历史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培养路径
DOI:10.12721/ccn.2024.157058
基金资助:此文为周宁县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新教材下史料实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ZNJYKT2023-19。
文章地址:

“史料实证”是作出合理历史解释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主要方法。它重在彰显学科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基于史料返璞归真、探寻及建构认知,助力其他素养的发展及提升。因而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重视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引领学生基于史料完成对历史的叙述、解释与分析,推动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一、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涵盖了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至关重要,因为学生需要基于特定的时空背景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使学生能够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更加精准地定位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深化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通过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分析历史事件,避免主观臆断和误解,从而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能够基于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和解读。史料实证素养是完成历史解释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探究历史问题,从浅层认知走向深度认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基于史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形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观评价。这种深度的历史解释能力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教学有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深入探讨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通过介绍中国的丰富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传统工艺品、古籍书画等,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在讲述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教师可以强调保护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二、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路径

(一)明确目标,精选核心史料

在培养高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明确教学目标,即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怎样的水平。这涉及对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对教材内容的全面把握,以及对学生现有水平的准确评估。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精心选择核心史料,确保这些史料既具有代表性,又能够体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选取一系列与主题紧密相关的史料,如官方文书、私人笔记、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这些史料应能够反映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文化的视角,从而为学生提供多元而全面的历史画面。同时,教师还应确保史料的真实性,避免使用虚假或篡改过的史料,以免误导学生。对于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可以选取古希腊历史学家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人的著作,以及后来的罗马历史学家如塔西佗等人的记述,这些都能提供对亚历山大远征的直接描述和深入分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这些史料,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引导研读,培养思辨能力

在引入核心史料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这些史料,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史料的表面信息入手,逐步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史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质疑和评估。例如,在讲述“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殖民战争和工业革命时期的史料。教师可以提出诸如“西方文化的扩张是否带来了真正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殖民地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是如何应对的?”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展开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理解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和深化对史料的理解。一种有效的实践方式是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教师可以设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史料来撰写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史料实证方法,对史料进行筛选、鉴别和解读,同时还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进行综合分析。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实践教学。例如,可以利用数字化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资源,利用在线平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史料信息,同时也能够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和交流渠道。

三、结语

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路径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史料分析基础、掌握了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因此,我们期待更多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这一领域,共同推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工作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云飞,肖龙海,陈辉,等.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历史教学突破的逻辑路向——基于普通高中历史修订课标及统编教科书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42-47.

[2]夏陈伟.关切生命意义:历史教育的价值意蕴——以拓展课“舍身·觉民”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21(1):30-33.

[3]丁庆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的探究[J].历史教学问题,2020(3):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