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颅脑损伤多为神经系统创伤,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患者神经状态不稳定等特点,能够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陷,大幅度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而及时、准确的诊断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时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将5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设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和总结其CT、MRI的影像学表现,对急性颅脑损伤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效果进行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开展本次研究所应用的研究对象为5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间最早是2018年5月,最晚是2019年5月,男性患者数量为40例,女性患者数量为18例,最小年龄是3岁,最大年龄是71岁,平均年龄(43.6±7.8)岁,29例患者车祸致伤,8例患者坠落致伤,9例患者打击致伤,7例患者跌倒致伤,5例患者其他原因致伤。
1.2临床主要表现
若患者出现头痛、呕吐以及视乳头水肿情况,则多为颅内压增高;若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重度昏迷或是颈项强直,则为脑膜刺激征;若发生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出现原发性持久昏迷、且清醒期短或是无清醒期,则为显著神经损害情况或是意识丧失情况。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GCS评分对患者的昏迷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参考依据为在外界环境刺激下能否睁开眼睛、肌肉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以及口头应答能力,将患者分为三种临床类型:(1)轻度损伤:13——15分;(2)中度损伤:8——12分;(3)重度损伤:8分以下。
本次研究中,发生轻度损伤的患者为36例,占比62%,发生中度损伤的患者为17例,占比29.3%,发生重度损伤的患者的为5例,占比8.6%,
于全部患者受伤后2小时之内进行首次CT检查,根据患者的神经状态稳定程度决定于24——72小时之后进行MRI检查,18例发生中度及重度损伤的混着于2周以后再次进行CT及MRI检查。
1.3 CT及MRI扫描方法
CT扫描方法:应用的仪器为ASTION 4全身螺旋CFT扫描仪,使用常规轴位为患者进行扫描,将OM线设置为基线,层厚以及层距均设置为8mm。
MRI扫描方法:应用西门子ESSENZA型1.5T MRI序列,以轴位、冠状位以及矢状位为主要检测对象。
2.结果
2.1软组织损伤
50例患者发生软组织损伤,占比86.2%,最为常见的情况为混合损伤,主要包括头皮血肿、撕脱伤以及裂伤。
2.2颅骨骨折
多数发生颅脑损伤的患者伴有颅骨骨折情况,主要为线样骨折和粉碎性骨折,针对此,CT相对于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其中颅缝分离患者2例,占比3.44%,生长性颅骨骨折患者1例,占比1.72%。
2.3原发性出血
54例患者发生原发性出血,占比93.1%。其中硬膜外血肿患者为19例,占比32.75%。
2.4原发神经损伤
3例患者发生脑弥漫轴索损伤,占比5.17%。
2.5继发性损伤
1例患者发生继发性脑干损伤,占比1.72%,2例患者发生外伤性脑梗死,占比3.44%,8例患者形成局限性脑萎缩,占比13.79%。
3.讨论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急性颅脑损伤已经成为急诊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患者应用CT扫描,其具有速度快、无显著禁忌证以及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对于进行初始评估,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但是这一影像学检查方式对于患者的非出血性病变不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使用MRI对患者进行检查,能够及时对患者的出血性病变以及非出血性病变进行判断,但是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对于患者的运动较为敏感。为了准确、快速的对诊断报告进行书写,以保障远期治疗具有充分的参考资料,十分有必要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T及MRI诊断规律进行掌握。
本次研究显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损伤类型主要可以包括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原发性出血、原发性神经损伤以及继发性损伤。
急性颅脑损伤使用CT或MRI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不具有较大的难度:(1)对颅骨骨折诊断需要对颅缝分离情况以及间接征象的提示进行着重复查;(2)对硬膜外血肿以及硬膜下血肿进行鉴别,在通常情况下,硬膜外血肿的范围相对较小,呈梭形,不可跨越颅缝,但是能够跨越大脑镰以及天幕,占位效应相对较轻,边缘光滑,多合并骨折,主要位于直接暴力点;硬膜下水肿能够跨越颅缝,占位表效应相对较为显著,并且多合并脑挫裂伤,但是患者的骨折发生率相对较低,不具有梭形改变。(3)硬膜外血肿与脑膜瘤、转移瘤、硬膜结核瘤的鉴别: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外伤史、体征以及症状进行鉴别。在应用MRI的情况下,对血肿与脑组织之间的弧形黑线进行确认,即可确认硬脑膜发生移位,脑膜瘤以及硬膜结核瘤的病灶均较为显著,若怀疑患者发生转移瘤,则应对邻近颅骨的变化情况进行注意。在患者血肿内血红蛋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病灶的MRI信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于此处需要进行注意。
综上,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使用CT、MRI进行临床诊断,可将CT作为对患者进行初始评估的首要方式,并且最为适宜的检查方式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神经状态稳定性选择CT、MRI或是二者结合的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若患者的CT扫描结果显示正常但是GCS评分相对较低,则应立即为患者实施MRI检查。另外,只有医护人员能够对颅脑损伤影像学知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掌握,才能够促使患者的检查、诊断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加有利于患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左永军.观察急性颅脑损伤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效果[J].饮食保健,2019,6(41):215.
[2]卢向彬,肖大伟.CT、MRI检查对急性颅脑损伤鉴别诊断及 其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3):224-225.
[3]江小青.影像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中的CT、MRI诊断价值比较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5):83-84.
[4]王家友.用CT检查与MRI检查诊断急性颅脑损伤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1):171-172.
[5]徐洲.急性颅脑损伤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临床应用研究[J].饮食保健,2018,5(31):245.
[6]李永辉,李振海,卢璐.急性颅脑损伤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临床应用比较[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6):1718-1719,1866.
作者简介:
任镜成(1987.4—),男,汉族,四川达州,本科,初级,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CT和MR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