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瘤样病变是造成育龄期女性卵巢肿大的重要原因,属于非赘生性肿瘤。该肿瘤属于良性疾病,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腹部有轻微不适感,随着瘤体的生长,会对临近器官造成压迫,尤其是膀胱,因而引起患者尿急、夜尿多、尿频等症状[1]。同时,部分良性卵巢肿瘤可能出现蒂扭转,影响静脉血流,或因瘤内充血、瘤体破裂,对腹膜造成刺激,甚至引起休克[2]。早期诊断及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本文将对卵巢瘤样病变患者联合阴道超声、腹部超声诊断,并分析其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超声检查的84例疑似卵巢瘤样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痛经、下腹痛、月经不调、停经等症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年龄24~43岁,平均(36.36±4.05)岁,体重57~71kg,平均(66.46±3.33)kg。对照组42例,年龄23~42岁,平均(35.46±4.21)岁,体重56~72kg,平均(66.58±3.26)kg。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腹部超声诊断,观察组患者接受阴道超声、腹部超声联合诊断。使用仪器:西门子ACUSON S2000彩色超声诊断仪。腹部超声检查前,适当充盈膀胱,采取仰卧位,凸阵探头4C1。阴道超声检查前,排空膀胱,采取膀胱截石位,使外阴部充分暴露,EC9-4腔内探头。检查时,仔细查看卵巢包块形态、大小、包膜、边界、内部回声情况,随后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获得血管及血流分布信息。
1.3评价标准
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基准,对比腹部超声诊断以及阴道超声、腹部超声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使用(%)表示,采取X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诊断卵巢瘤样病变的正确率为83.33%,误诊率为16.67%,漏诊率为16.67%。观察组患者诊断卵巢瘤样病变的正确率为97.62%,误诊率为2.38%,漏诊率为2.38%,差异明显(X²=4.97,P<0.05),见表1。
表1卵巢瘤样病变结果诊断结果分析
表1卵巢瘤样病变结果诊断结果分析(续)
3.讨论
超声是诊断卵巢瘤样病变的常用手段,可对卵巢大小、形态、毗邻关系进行直接观察,不仅安全无创,且操作简便、经济性高,适合临床推广。但单纯腹部超声检查可能受膀胱充盈欠佳、肠腔气体干扰、手术瘢痕、腹壁脂肪等因素影响,导致声响图清晰度不足,造成误诊、漏诊[3]。同时,研究发现,单纯采取阴道超声检查,受周围肠管阻挡、图像放大等影响,也可能因病灶观察不足造成漏诊、误诊[4]。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诊断卵巢瘤样病变的正确率为83.33%,误诊率为16.67%,漏诊率为16.67%。观察组患者诊断卵巢瘤样病变的正确率为97.62%,误诊率为2.38%,漏诊率为2.38%,差异明显(P<0.05),提示与单纯腹部超声诊断相比,阴道超声、腹部超声联合诊断的效能更高。从卵巢瘤样病变形成的机制上看,未发生破裂时,受腔内液体潴留影响,可形成卵泡囊肿,一般会在4~6 周内逐渐破裂,早期症状不明显。若囊性黄体被吸收或持续存在,则会形成黄体囊肿,多见于月经中后期、妊娠期。排卵后,由于卵泡膜层逐渐破裂,可出现出血现象,黄体腔中血液潴留,并形成黄体血肿,一般直径约为1.5 cm,可在一个月 经周期后消退。若黄体内出血量较大,则会形成黄体血肿,且多为单侧。当外力作用较大时,可出现血肿破裂,引起阴道流血、腹腔内出血等症状[5]。此外,常见的卵巢瘤样病变还有多囊卵巢综合征、良性畸胎瘤、巧克力囊肿等。进行阴道超声、腹部超声联合诊断,可实现优势互补,排除单独诊断的干扰因素影响,提高诊断准确性,实现肿瘤性质的早期鉴别诊断。
综上所述,阴道超声、腹部超声联合诊断卵巢瘤样病变准确率更高,可减少误诊、漏诊情况发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仲喻,闫辉.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卵巢肿瘤患者瘤样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对比[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16):159-160.
[2]刘娅梅.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诊断卵巢瘤样病变的价值探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4):122-123.
[3]孟改玲,田素英.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诊断卵巢瘤样病变的价值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04):422-424.
[4]李雯睿.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卵巢瘤样病变诊断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10):1075-1077.
[5]黄冬冬.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诊断卵巢瘤样病变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04):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