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引导学生明确金属切削基本原理及切削现象、熟悉典型切削加工方法及装备、学会制定机械加工工艺和机械装配工艺规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机械制造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对于课程的教学形式而言,融合了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实现学生具备扎实的机械制造理论基础、创新的工程实践能力、
1《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重要手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改革起到显著引领作用,在高校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重点在于对蕴含于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巧妙融入、灵活应用。由于高校专业种类多、职业面向广,不同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目标确定和思政元素开发方面往往存在求大、求全现象,甚至在不同专业课程中出现大量重复性素材,未能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需在原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思政育人目标、提炼思政元素、精选思政素材、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内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以培养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工程伦理、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契合紧密。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首先,基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学生职业面向,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其次,针对课程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建立课程内容与政治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思政教育融入点,并结合思政育人目标对思政元素进行萃取、提炼;再次,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思政教育素材,并对视频、案例、故事等多种形式的思政素材进行优化整合、持续更新,形成与课程内容契合度高、针对性强、既有历史积淀又有时代特色的课程思政素材;最后,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对应的课程思政素材创新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方式,加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在改进中不断加强。
2《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2.1机械制图课程思政主体内容
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专业知识为载体,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为主线的,对照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深挖教学内容的育人资源。借助模范人物的优秀事迹,从中淬炼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爱国情怀、劳模精神等思政元素,把思政育人这个根本目标始终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掌握机械制图涵盖的专业技能的同时,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入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以思政课程为点,课程思政为面全面实施。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要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及匠心精神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知识的合理拓展。围绕课程的四个教学目标,分别寻找合适的思政教育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鼓励学生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输入到社会服务,循序渐进地建立文化自信,促进书证融通,树立职业目标,做敢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工匠人,从而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全过程思政育人模式。
2.3多元引导思政教学
“教学-思政-科研”多元引导下的课程思政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分析、对思政元素有深入的挖掘,也要求教师能深度融合个人的专业背景和科研方向,从而能更好地掌握学生对于思政内容学习的心理预期和接受能力。教师在讲授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相关知识点时,可以以个人参与过的科研项目为背景,结合当下时事热点,由浅入深地引入思政元素。在介绍机械加工方法时,以国产客机C919为例,航空发动机中的叶轮叶片可以采用特种加工方法、蒙皮与长桁的连接可以采用激光焊接、梁框等承载件可以采用铣削加工技术等;在讲授机床分类章节时,首先介绍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科技专项,再围绕航空航天、船舶、能源等行业所需的装备,深入探讨这些“大国重器”对我国突破科技封锁、实现自主研发的重要意义;在教授加工质量时,以玉兔号月球车太阳能板中的伸展机构为例,在月球极端严酷的环境下,若机构零件加工表面完整性差,则会出现腐蚀、磨损、应力开裂等问题,影响月球车的正常运行。针对该课程理论深度高、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等问题,综合考虑教师教学体验和学生学习体检的两大立场,分别从课堂前、课堂中与课堂后三阶段协同递进,依托线上互联网和线下课堂、实验室等多个平台满足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的不对称需求,综合提高学生在机械制造技术学习过程中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2.4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专业课程不仅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还需要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品质的培养,机械设计基础是讲解机构的基本原理、组成、设计等的课程,教师需要钻研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资料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职业素养、辩证法、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学素养等融入课程中。
结语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离不开高技能人才队伍,《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产业背景浓厚,课程内容蕴含思政元素多,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关系紧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和我国制造产业发展以及学生专业、行业和地域特点有效融入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劳动精神等思政元素,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思政育人素材,提高思政载体的针对性、时效性,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互融合,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转变,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培养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 刘立丰,孙国徽.高校构建“课程思政”之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20,25:176~179
[2] 王新海,马瑾,张永军.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7):154~15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