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背景:
我国劳动力供需差别较大,既面对因改变经济体制和企业发展模式而带来的“体制性失业”,也有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和优化产业结构造成的的“结构性失业”, 和经济发展必有的周期性所造成的“周期性失业”,这三种失业问题错综交织在一起,就业问题突出。
2.问题分析
(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经济下行压力大、国际需求不高、国内需求扩大范围有限,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改变、产业结构也普遍开始转型升级,大部分劳动力指向型企业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选择缩小生产规模或者转型升级,进而减少了对传统制造业岗位需求,也就导致大部分的失业问题。与此同时,我国新兴产业又人材欠缺,紧张制约其壮大。结构性失业问题将会长期存在。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挑战与机遇并存
最近几年来,我国农村转出人口流入城市和城镇的数量高达数千万,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另外也缓解了部分劳动力缺口问题较大地区的企业“用工荒”问题,为地区经济基础建设提供劳动力。但由于各地区户籍和社会保障问题,使农村转移劳动力很难实现市民化。并且可能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在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农村人口的持续转移也需要政府承担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巨大成本。
(三)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一直保持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未参与就业的毕业生规模也不断扩大。难就业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发展不景气,下行压力大,国内市场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减少。二是大学教育内容与培育学生的方式落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三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岗位要求高。
(四)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就业问题长时间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流动受限、信息不匹配和教育滞后,政府要经常从这三个方面施以作为,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五)劳动力素质水平低制约部分人群就业
根据以往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小学文化的劳动人口占40%以上。很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事第三产业工作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更低,年龄在16岁以上劳动力的平均接受教育时间仅仅只有6.8年。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对低素质劳动力需求量在大幅度下降,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劳动力素质水平低,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
3.结论
1) 明确就业优先的目标任务,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让人民享受经济增长的喜悦,增加人民的幸福指数。在发展高新、新兴企业的同时。也应关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数量巨多,供给充足,价格也相对低廉,发展劳动导向型的产业相比较其他国家具有明显优势;
2) 突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隔阂,使城乡之间劳动力普遍活动起来,增加在城乡就业工作者的竞争力。壁垒的不断冲破,地方政府推出的带有歧视的不合理就业政策也不断被清除。城镇劳动者和农村迁往城镇劳动者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例如城市工人下乡承包,农村劳动力承包城市工程等等。因此政府要及时对这种情况进行疏导,颁布相关鼓励政策,支持城市和农村劳动力之间的流动;
3) 高等教育方面对策
i. 国家层面:
不断推进发展教育,指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就业、创业本领。
ii. 学校层面:
要创建更具与时代性、综合性的新式学科,同时也要对旧式学科及时进行改进和发展,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引进激励机制,与市场企业相合作,为学生积攒就业渠道。
iii. 大学生层面:
高校大学生要紧跟时代发展,认清时代形势,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要树立职业平等观和积极的就业态度。
4) 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i. 健全各种服务机构,划分各自的职责范畴。建立纵横连贯,交叉的服务网络结构,满足劳动力双方的就业服务需求,从多方面思考机构设置布局;
ii. 创建流通便捷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发布形式,同时也要使信息发布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广泛覆盖,以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更好的获取劳动信息;
iii. 推进服务规范化和制度化。我国职业介绍机构要借鉴外国优秀经验,确立突出的服务宗旨,提供周到的服务条件和内容丰富的服务内容,还要有标准严格的服务规范。
iv. 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对劳动力市场功能存在的缺陷要及时进行修补,减少乃至消除对部分人群的就业歧视。
5) 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在农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能水平。
1.加大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可以对部分地区进行提前试点,中央承包义务教育学费,不收取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杂费、书本费,不断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2.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政府可以颁布相干政府文件进行政策指导。例如扩大对职业技术学校的资金投入,采取和完善促进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发展的政策等,来达到促进就业的目标。
3.同时,要注重对城镇下岗员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伟. 关于当前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综述[J]. 经济研究参考, 2016, 000(006):38-49.
[2] 张英杰. 当前我国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 经济纵横, 2015, 000(002):110-114.
[3] 李宏.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 北方经贸, 2007(1):12-13.
[4] 佚名. 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J]. 价格与市场, 2002(08):25.
[5] 蔡承荣. 中国就业难题的成因分析[J]. 消费导刊, 2009(0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