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战略分析

荆礼伟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 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背景下,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清洁能源汽车走向了汽车发展的舞台。近年来国家针对新能源车企进行了一系列补贴政策,这推动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但随着“国补”政策的退出,国内新能源汽车将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本文通过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状况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论对企业战略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企业战略
DOI:10.12721/ccn.2023.15729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引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以及产业变革的兴起,全球汽车产业体系开始向着新能源的方向发展。由于以锂、氢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具有污染小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从而推进全球“双碳”目标的达成。

随着这股新能源潮流的兴起,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随之快速发展。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纯电动以及油电混动汽车的销售量超千万辆,同比增长55%,其中国内市场占据六成。随着这种爆炸性的数据增长,2020年至2022年电动汽车占据整个汽车产业的市场份额已从4%左右提升至14%,今年这一数据更是有望增加到18%。

在如此迅猛的增长态势下,我国的新能源市场势必变得鱼龙混杂。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如何做出正确的战略分析,并进行合理的战略规划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取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当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战略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希望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新能源车企的战略规划提供帮助。

2.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2.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可以看作市场进入壁垒的强弱。产业经济学家贝恩认为市场进入壁垒是产业中在位厂商对于潜在进入者的优势,这种优势反映了在位厂商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维持其价格高于竞争性水平而不会引起新的企业进入该产业。结合其理论,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因素判断市场进入壁垒的强弱: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必要的初始投资成本以及政策法律。

根据张赞等(2022)的研究结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上并未形成规模经济,市场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根据去年以及今年年初销售数据来看,我国新能源车企盈利进一步两极分化,未来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上升,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壁垒将进一步增强;受限于技术壁垒,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整体产品差异化不高。但未来市场将向着技术创新、功能创新以及服务创新差异化的方向发展;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其前期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因此,对于该行业而言前期的初始投资成本相对较高,行业进入壁垒也相应较高。此外,就新能源汽车行业准入政策而言,我国目前实行发改委与工信部“双资质”准入政策,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进入壁垒也很高。

根据上述分析,目前我国新能源市场的进入需要打破较高的行业壁垒,对于尚未进入市场或者尚未形成规模销售的厂商,在当下的市场情况下想要进入并生存下来将会十分困难,因此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较小。

3.2替代品的威胁

作为汽车行业的新生势力,新能源汽车的诞生强烈的挤占了传统动力汽车的市场份额,因此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其最大的替代品依然是以燃油为代表的传统动力汽车。

就市场情况来看,近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的销售额逐年攀升。同时受乌俄战争影响,国际原油价格飙升,此举也将进一步推进国家新能源转型的步伐。因此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度会逐渐上升,其替代品的外部威胁会逐渐减少。

3.3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车动力电池市场高度集中,总体上呈现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两家厂商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他厂商占据剩下小部分市场份额的市场局面,而其中宁德时代又以几乎半数的市场份额在所有厂商中遥遥领先。因此,类似于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巨头使得电池生产厂商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在面对本身不具备电池生产能力的车企而言具备很强的主动性。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纷纷投入资金研发自身电池以及比亚迪电池的进一步成熟、进行市场扩张,未来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将会逐渐减小。

3.4顾客的议价能力

新能源汽车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汽车类型,虽然今年发展势头迅猛,但受限于技术设施搭建不足、部分技术尚未成熟、消费者观念尚未完全转变等因素,生产厂商自身的议价能力较弱,消费者的议价能力较强。

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对新能源汽车的议价能力也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对于比亚迪、特斯拉等在国内销售的新能源车企,其议价能力相对较弱;而对于一些新兴的新能源车企则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

3.5行业内部竞争特点

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自从2009年国家推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以来,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诞生并迅速的发展起来,巅峰时期新能源造车企业达到500多家。而在2019年以后,随着国家补贴政策的减弱,新能源车企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迎来空前激烈的竞争。就目前来看,国内新能源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比亚迪作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其今年市场份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与之相对,国内其他新能源造车势力的市场占有率则相对较小。由此可见,未来几年国内新能源市场将进一步分化,其淘汰率也将进一步上升。

3. 研究建议

对于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基于以上战略分析本文做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在“国补"退场的政策背景下,企业必须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独立掌握自身核心科技。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核心技术为驱动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此外,应尽快通过融资等方式加大资金注入,增强企业资本厚度、提升抗风险能力,同时避免因现金流不足而影响生产研发进程。第二,造车势力应进一步分化市场优势,提升产品差异化程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选择差异化产品策略有助于企业确立自身相对优势,从而更有利于拓展外部市场、占得市场先机,同时面对消费者也能具有一定的议价优势。第三,已取得行业领先优势的企业应进一步建立规模优势,凭借规模效应缩减造车成本,并进一步提升行业进入壁垒。第四,造车企业应从供应端提升议价能力,投入资金以研发自身品牌的新能源电池,从而避免未来在原材料供应端受制于人。第五,相较于“内卷”严重的国内市场,国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则是一片“蓝海”。将战略定位放在国外市场,重视外贸对于尚未形成市场规模的造车新势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五,锂电池汽车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家独大,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同时,由于锂电池行业两极分化严重,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在造车企业短时间无法突破电池研发的壁障时,可以转变路径发展氢能汽车,从而找到市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