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湖北省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较多来自乡村,毕业后也有不少回到乡村参与发展建设。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加强乡村小学教师的定向培养、构建小教专业“理论+实践”融合课程体系和更新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出具体对策,通过提升小学教育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推动乡村教育的振兴。
一、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即小学教师。2020年省内小学教育专业满意度调查中,对省内开设9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院校和6所小学教育专业高职高专院校的近9000名学生家乡所在地进行统计,结果显示64.13%的学生来自乡村或乡镇。可以说,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的乡村小学教师的摇篮,为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首先通过培养乡村学生具备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回到乡村任教,进一步提升乡村小学教育的水平,成为新一代乡村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其次,熟悉乡村的教师不仅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开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不断传播推广。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更是培养农村人才队伍,传承创新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基础教育发展的路径
(一)加强乡村小学教师的定向培养
为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湖北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可以通过与地方教育局的协同合作,实施乡村小学教师的定向培养。院校开设面向乡村学校的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定向专业,切实关注湖北省的乡村教育发展现状与教师需求,拟定专项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目标是着重培养一批热爱乡村小学教育事业,了解乡村教育现状,创新乡村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有志于传承乡村文化,致力于乡村振兴;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师德高尚,教育理论扎实、教书育人能力过硬,尊重和关爱学生的高水平乡村小学教师。为了增强对乡村小学教师的定向培养,专业的招生方面应主要面向乡村的学生,他们在乡村中成长,受到乡村文化的滋养,了解乡村教育的发展状况,未来也有更大的可能回到乡村,建设乡村。乡村定向生可在入学一学期或一年后进行二次面试选拔,侧重考评师范生的教育理想,教师言语表达与“三字”等教学技能,选取志愿投身教育事业、具备卓越教师潜质的优秀学子进行进一步培养。同时,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考虑到乡村小学教师的结构性缺员,加强音体美等小学全科类的师范生培养,增强未来乡村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乡村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构建小教专业“理论+实践”融合课程体系
培养新时代优秀乡村教师,要科学构建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切实提升师范生的职业能力。理论类课程不仅包括教育类理论知识与学科知识体系,还应包括近年来乡村发展的政策类课程和湖北省特色乡村文化习俗等知识类课程,使师范生对乡村的发展现状有初步认知,发展师范生的乡村文化素养。实践类课程应与理论结合,促进师范生学以致用,围绕教学实践能力、师德践行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建构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师范生学习的每一年都融合设计。教学实践能力通过专业技能课与实习实训课程双管齐下。小学教育师范生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教师基本功,包括普通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信息技术、科技制作等方面;其次学习学科教学法课程,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的理论,再通过观摩小学课堂教学实录,进入乡村小学见习等方式真切感受小学课堂教学情景,初步理解教学活动开展环节与实施要素,专业还应建设微格教学实训室,让师范生通过观看自身模拟授课的录像,加上教师的实训指导,发展教学技能。
师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可以融合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与走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究实践课程结合,引导师范生树立“四有教师”理想,还可以将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论学习与教师行为规范的模拟实践演练结合,借助虚拟仿真实训室,创设小学教育场景,践行师德要求,提升师范生的教师礼仪素养;综合育人能力的培养则先应学习德育原理、班级管理与心理辅导教育的理论,通过顶岗实习的实践,让师范生全方位地参与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和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师范生成为乡村文化的引导者和传播者,推动乡村振兴;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则是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课程与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理论学习,引导师范生通过走访乡村小学,研究当前乡村教育的问题,调查分析乡村教育的发展困境,开展乡村教育振兴的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高校的小教专业还可以与小学展开更多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参加小学开展的学生课外活动,例如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等,让师范生多次进入小学教育的真实情境,了解小学儿童的学习方式与发展特点,实现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融合。
(三)更新高校小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小学教育专业高校教师的特殊性在于教师既要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学目标,又要结合当前小学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培养学生。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教师需要在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在当地小学的实践锻炼,熟悉小学的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更专业地指导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养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参与小学相关学科的教研活动,增进对当前小学教学改革的了解,通过与一线小学教师的教学或专业课、课题研究的探讨,不仅能收集鲜活的小学教学活动案例深入交流,而且还能将案例应用到大学课堂,充分解释抽象的教育理论,以便师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高校教师还可以多参加省内名师工作室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可以提升青年高校教师的实践素养。高校的专家与小学名师的合作,将实践中的问题转化为教学中的研究,促进教育学领域新的教学理论或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三、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师发挥着培养建设乡村的人才的基础作用,小学师范生的培养影响着未来的小学教师队伍。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在人才方面存在乡村导向不明确、课程设置偏理论和教师教学偏讲授的问题,通过分析,提出培养乡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建设对策,促进小学教育专业质量的提升,最终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慧.关于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02).
[2]乔晖.乡村振兴背景下卓越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
[3]杨翔.浅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能力提升策略——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