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析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于亮

伊春技师学院,153000

摘要: 为进一步满足汽车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保障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具备扎实、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中职院校的汽修专业需要加强新能源汽车课程的教学力度,顺应时代和行业的发展需要,跟上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前沿,将人才培养目标放置在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上。因此需依照行业发展需求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积极地做出改革和创新,以便为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本文立足于中职教育教学角度,分析了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中职教育;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
DOI:10.12721/ccn.2023.15730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在于让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就业,和市场有效衔接。在教学工作上,需要依照市场的发展形势以及人才的需求,不仅对学生的理实结合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也对实践培训设施提出更高的标准,因此需强化职业结合水平,通过更为完善的教学模式达成这一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性人才培养越发重要,因此,对于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现状

1.专业课程资源匮乏

对于教学工作而言,核心是课程的设定,但是新能源汽车专业属于较为先进的课程,所以暂时并未出现标准、专业的课程内容,所以在教学方面出现了一定难题。在实际的专业教学中,每个学校和培训机构,均为构建自身的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更缺乏对教师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形成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其中部分中职学校的师资资源完全依靠汽车维修专业和电气专业教师的支持,二者的融合对于新能源汽车专业而言,并不具备高质量教学的需求。此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不能与新能源汽车教学相结合,很多内容在初级阶段,技术问题不够成熟,导致学生所了解到的新能源知识内容较为浅显,不能满足专业需求,整体也不具备完整性。新能源汽车专业暂时未出现国家级相关教材,所以很难控制教学的方向,也不能满足科学性需求。

2.需要改善训练条件

一般情况下,中职院校在设置新能源汽车专业时,会结合学校自身条件进行选择,此时不仅教学资源不占上风,实践过程也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内化需要。此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空间方面、改造活动、工作量、资源方面等。除此之外,学校自身的教育体系也会对此项教学造成影响,一般中职院校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其中大部分课程内容均在技术方面,此时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并不能支撑理论体系,形成了知识了解不全面的现象。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学校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际会存在大量的差距,所以导致教学各个环节的脱节现象,此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影响意义,也不利于后续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交叉贯通培养,探索创新机制

一方面,针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涉及多种专业知 识 的现状,该专业人才培养应比其他专业更加注重交叉学科的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多种融合机制。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指由两门及以上的学科相互渗透并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学科体系。

多学科交叉融合初衷是为了解 决传统学科“各干各”、融合度不够的情况,多数科学领域重大突破都是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 例如,新能源汽车专业中《新能源汽车的检测》这门课就属于新型交叉学科,既考验学生对于新能源汽车底盘的了解度与检修能力,还考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现场安全防护和急救的能力、绘图能力、运行初步分析能力、热力设备及系统经济运行的能力等。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庞大的技术链,创新发展空间极大,故中职院校应努力寻求与本科院校的合作机制,借鉴学习一流本科院校较强的学术研究成果,尝试进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这也是培养高水平人才、减少财政支出与教育资源浪费的一种有效举措。 这一培养方式,顾名思义就是突破本、硕、博三阶段之间的壁垒,实现优质资源下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这一培养方式“精英教育”的本质,因此在选择培养对象时,应着重选择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科研和实操潜能强的学生。

2.优化课程体系,适应市场需求

首先,新能源汽车专业实践性极强,因此不能仅凭成绩来评判该专业学生的发展情况。 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新能源汽车专业都设置了顶岗实习以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然而在实习过程中,应从操作能力等各个方面加以综合评价,以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公正。 另外,还可以建立完善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为新能源专业人员进入岗位工作设置相应的标准指标。

其次,在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上增加 实 习 前 学 习 内容,包括了解实习企业的实际需求、现有市场大环境等。例如,当前市场上新能源汽车以动力电池作为核心技术,其中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最高、性能最好,但因价格昂贵成为一大难题,因此培养专业人才应有意识填补该缺口,进一步研究、突破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性技术壁垒,使得电池技术更加成熟并能得以广泛应用。

最后,企业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主体作用,参与到中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当中。 企业可根据市场动态引导学校的培养侧重点,使人才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例如,当前市场上4S店缺乏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导致许多返厂的新能源汽车维修效率不高。 因此,人才的培养须向高素质高技能侧重。

3.建立研究平台,师生共同进步

在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新技术、新设备、新需求等不断涌现,为使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需建立研究平台,分析市场变化,更好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首先,建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际动态发展的研究平台。 不同于以燃油为驱动力的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配置的设备以及驱动材料都是节能环保的,在动力结构、空间结构方面都体现了“新”,这也就需要新能源专业人才掌握新的新的信息技术,才能促进行业发展。 由此可见,建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实际动态发展的研究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中职院校根据研究结果及时调整专业教学方向,进行专业升级,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其次,建立对新能源汽车教学科研实践的研究平台。当前,中职院校存在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情况,应当研究新能源汽车专业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理论实践水平,打造核心教师队伍,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知识储备。同时,师生应当利用平台共同打造科研项目,引导专业人才主动探索新能源汽车专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结论: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然发展趋势,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以推动其实现发展和进步。因此中职院校需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突破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发展困境,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为汽车产业的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