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审批、设立并建设,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制定的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发展政策。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已经先后设立了19个国家级新区,这些国家级新区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相关学者对国家级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绩效评价等[1-3]。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如何协调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两者耦合的基础理论及变化规律、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等[4-6]。
综上所述,现有对新区的研究集中于新区建设、管理体制、绩效评价等,对于其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协调状态则缺乏关注。故本文选取国家级新区22个地级市,基于熵权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其2003—2018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演变特征,探讨不同区位特征对其环境发展的耦合发展是否会有影响。
1、 数据来源及选取
由于上海浦东新区设立时间过早,为了保证城市总体的可比较性,本文剔除了上海浦东
新区的样本。故该文选取18个国家级新区共22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2003-2018年16年间城市城镇化和生态质量协调发展状况,为调整其生态环境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本文研究中涉及的各项指标均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各省市年鉴及各地环境保护网站。其中极少数缺失值通过各个城市年度统计公报或采用前后年份平均值补齐。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选取及评价体系构建
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框架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相关文件,结合国家级新区发展现状及定位,构建了如下指标评价体系(表1)。
表1 国家级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本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不同子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为耦合协调度;为两者间综合协调发展指数;均为待定系数,
。本文认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同等重要,故此处取值为
。
3、 国家级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时空格局分析
前文已基于熵值法测算得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两系统指标的权重及综合指标值,进一步计算两者耦合协调度D。由结果可知,2003-2018年国家级新区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主要分布在0.4088-0.8571范围内,包含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以及良好协调5个协调等级。2003-2018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呈持续上升状态,2003年大部分城市处于初勉强协调状态,均值仅为0.574379,到2018年均值增长到0.708769,达到中级协调状态。以2018年的状况看,国家级新区的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基本实现协调发展,但距离实现优质协调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
表4 重要年份各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
4、 讨论与结论
(1)国家级新区城镇化发展具有先驱性,而生态环境发展则体现滞后性。空间分布上,两系统高值区均集中于广州、天津、南京、福州等东部地区发达城市,低值区集中于安顺、眉山、咸阳、九江等中西部等规模较小的城市。
(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完成了从濒临失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的发展转变,表明两系统向着良性有序方向发展。其中天津设立国家级新区时间较早、广州等沿海城市具有区位优势,城市化起步较早。
(3)国家级新区各市经济发展方式及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差异较大。应根据不同国家级新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策略。生态环境水平较高的地区,应充分发挥自然禀赋优势,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依托旅游、文化等产业,建立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生态环境水平较低的地区,应首先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利用观念,加强环境问题及生活垃圾的治理,在实现生态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同时,保护好绿水青山。
(4)为促进两系统协调发展,根据城市和生态环境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注重学科交叉,加强区域合作,从城市整体规划的角度应对城市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加快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也有利于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存在的生态问题。
参考文献:
[1] 姜庆国. 新时代西部地区新城新区建设:定位、问题及发展战略[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100-106.
[2] 陈扬. 创新文化经营思路,发挥产业集聚功能——关于建设茂名文化产业城盘活影剧院国有资产的思考[J]. 南方论刊,2013(11):83-84+51.
[3] 叶姮,李贵才,李莉,王乾,张华. 国家级新区功能定位及发展建议——基于GRNN潜力评价方法[J]. 经济地理,2015(2):92-99.
[4] 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1.
[5] Shafik N, Bandyopadhyay S.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Time-series and cross-country evidence[R].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1992.
[6] 刘海猛,方创琳,李咏红.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魔方”的基本概念及框架[J].地理学报,2019,74(8): 1489-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