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属于现代化常见病,发病率日益升高,并逐步年轻化。颈椎病的发生与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坐姿不准确以及工作时间过长等多种因素相关。这些不良行为导致患者关节囊逐步肥厚、钙化,并有局部骨质增生现象发生,最终对患者椎动脉形成压迫及刺激,最终导致脑部血液循环异常,椎动脉血液流动受阻,形成疼痛及眩晕等不适症状[1]。越早对疾病进行有效干预,获取的治疗效果、预后情况越理想。中医外治法是现今应用频率较高的有效方案,不同方案具有不同效果,联合应用可获得显著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椎动脉型颈椎病联合应用中医外治法的效果,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一共抽取患者110例进行研究,研究疾病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分组方法是单双数法。对照组(n=55例),男33例、女22例,年龄22-59岁(45.67±10.21)岁,病程8-35月(21.67±10.21)月。观察组(n=55例),男35例、女20例,年龄21-59岁(45.43±10.20)岁,病程8-34月(21.48±10.19)月。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中医针灸单一治疗,针灸主穴是足三里、风池、风府、太冲、颈夹脊、太溪、三阴交穴,针灸配穴是大椎、印堂、太阳以及合谷等穴位。一次选取五个穴位进行针灸,一天针灸1次,其中三阴交、足三里、太溪穴等应用补法,其他穴位则进行中等刺激、强刺激处理。风池穴,在对侧眼睛方向进行斜刺,刺入深度控制在0.5寸,以患者有酸胀感出现为宜;风府穴,从下颌方向缓缓刺入,刺入深度控制在0.5寸,以患者局部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宜;颈夹脊穴,从椎体方向进行斜刺,刺入深度控制在0.5寸。一天针刺治疗1次,一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3周后评估效果。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手法治疗,第一,放松手法;指导患者全面放松身体,在颈部进行推揉处理,一次3-5min。缓缓叩击患者的肩背部,左右分别叩击30次。从患者二屏部位朝锁骨近端进行推拿,之后顺着患者的胸锁乳突肌朝耳后提拉,一次2-3min。第二,治疗手法;在患者颈项部应用一指禅法推拿,一次5min。然后依次进行项韧带弹拨、肩背双滚、颈肩提拿等治疗性手法,一次1min、5min以及1min。并对患者板肩左右进行摇法,还可在病变严重部位实施点按、理筋、以及弹捏等治疗手法,持续治疗3周[2]。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1)治疗效果,评估标准如下,显效:患者的头痛及肩颈痛等症状全部消失,颈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不影响日常生活。有效:患者的头痛及肩颈痛等症状显著缓解,颈椎功能有一定恢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轻微。无效:患者的头痛及肩颈痛等症状、腰椎功能无明显变化,影响日常生活。(2)血流速度,主要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3周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包含左椎动脉、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一。
表1 两组治疗效果(n/%)
2.2血流速度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二。
表2 两组血流速度(x±s,cm/s)
注:与同组比较,△P<0.05。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颈椎疾病,患者发病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头颈部疼痛、恶心、耳鸣与视物旋转等不适症状。早期症状不明显或比较轻微,基本不影响正常生活。但在后期症状逐步加重,并伴有活动受限后,则会对患者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但在确诊疾病后,西医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治疗方案。病情较轻患者,应用止痛消炎药治疗。病情严重患者,应用外科手术治疗。但是,药物疗法无法清除病灶,只能缓解症状。手术治疗,创伤太大,术后并发症多,康复效果无法保障。随着中医学的兴起,中医外治法成为该病首选治疗方案。在相关穴位进行中医针灸,可直接刺激病痛部位,疏通相应阻塞经络,有效扩张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增加该部位血流量,减轻该症状诱发的机体不适症状,缓解患者的头痛及眩晕等不适症状。推拿手法可帮助患者头颈部神经进行有效放松,利用点按及推拿手法还可改善机体功能,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综上可知,椎动脉型颈椎病联合应用中医针灸及手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万钧,李建国. 6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应用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估[J]. 贵州医药,2020,44(3):421-422.
[2] 周俊.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56):197-198.
[3] 肉斯坦·地里夏提. 中医针灸+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