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医院提高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的措施探究

周明明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101300

摘要: 通过阐述有关政策背景,分析了医院提高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对于实践中影响医院提高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的因素展开分析。基于问题导向,从规划、统筹配置、效益评价、绩效分配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的措施。
关键词: 医院;医联体;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
DOI:10.12721/ccn.2023.15753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提高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是医院实现提质增效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提高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中,不仅需从医疗设备的功能属性出发制定合理的调配使用管理制度,还需从医联体这一开放的运维体系下来构筑调配使用管理新模式。众所周知,医疗设备具有极高的专用性特征,但可根据医疗设备的功能属性将其划分为:科室共用型医疗设备,以及科室专用型医疗设备,从而针对这两种医疗设备便需建立差异化的调配使用管理制度。另外,医疗设备作为医院发挥社会专业技术服务的重要物质载体,无论是从其的稀缺性着眼,还是从增大医疗设备服务功能的覆盖面入手,都需在医联体运维视角下来探索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方式。而且,在医联体运维中发挥各组成单位的医疗设备比较优势,便能使调配使用管理效率的提高与医疗社会效益的提升相联系。

1 政策背景介绍

卫生部对全国医用设备的配置、应用和上岗人员实行三证管理;并本着安全、有效、适宜的原则,建立医用设备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和有关配置、技术、人员管理制度、标准。卫生部根据国家和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机构设置情况,制定全国医用设备的总体配置规划和区域性额度分配计划。医用设备应用技术评审委员会由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临床应用专业人员等组成。医用设备投入使用前,应经省的医用设备应用技术评审委员会进行应用技术评审。复审工作每二至三年进行一次。医用设备使用人员实行技术考核、上岗资格认证制度。医用设备使用操作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合格证书,并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后方可上岗工作。

由以上政策背景介绍可知:第一,关于提高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的要求,已在顶层设计中得以强调;第二,在顶层设计中不仅针对医疗设备的采购作出了明确的制度安排,也对人员岗位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第三,在顶层设计中突出了全过程医疗设备管理的要求,并就全过程管理给出了组织管理模式。

在顶层设计所提供的制度保障下,在微观层面需兼顾医院及医联体这两类组织形态,来构建医疗设备的调配使用管理制度,且针对医院这一组织的制度设计,应融入医联体这一开放的组织系统之中,使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的提高与促进基层医疗保障质量的提升相融合。在制度的实施方面,则需根据笔者所提出地“科室共用型医疗设备”“科室专用型医疗设备”的分类,并结合医院专用性固定资产的运转特征,建立差异化和合理化的调配使用管理模式。

2 医院提高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的切入点

以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的顶层设计为指导,提高管理效率的切入点可归纳如下:

2.1 合理规划医疗设备的采购方案

在全过程管理的视角下,应合理规划医疗设备的采购方案,即需合理规划医疗设备的采购数量和采购结构。具体而言:第一,在规划医疗设备的采购数量时,需以医院的专项采购预算为约束条件,以科室建设和主业发展方向为技术条件,兼顾医院专业技术服务的近期需求与长期需求。第二,在规划医疗设备的采购结构时,不仅需以补齐目前医院专用性资产存量短板为出发点,还需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为导向,以增强医疗设备采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科学制定医疗设备的调配形态

随着医院逐步引进具有数字化和信息化特质的医疗设备,此时便需优化和再造科室群的技术组织形态,并为此需科学制定医疗设备的调配模式。在顶层设计中,已经明确了需建立专门机构来调配医疗设备,这就要求医院及医联体需分类建立针对医疗设备的调配中心。具体而言:第一,在医院内部需设立调配中心,进而对两类医疗设备进行统筹管理,使医务人员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在医联体系统中需设立协同调配中心,重点对科室专用型医疗设备进行系统内调配。

2.3 严格评价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

医疗设备作为专用性固定资产,在使用中需弥补其的固定资产折旧。另外,医院采购医疗设备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服务水平,进而这就需反馈医疗设备在使用中的社会效益。因此,需严格评价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体而言:第一,在评价社会效益时,应重点以医疗设备的“服务病患人次/天”为指标。第二,在评价经济效益时,应重点以医疗设备的闲置率为指标。当然,针对两类医疗设备需对指标建立有区别的量化值。

2.4 有效开展医疗设备的人员管理

在顶层设计中明确了需完善有关人员对医疗设备的操作能力,在这里便需有效开展医疗设备的人员管理,且应重点在医联体系统中完善有关人员的操作能力。具体而言:第一,在医联体系统中需对基层医院的有关人员开展能力培训,使之能在远程医疗会诊中正确反馈诊断数据。第二,应加强对基层医院、乡镇医院有关人员的能力培训,使之能正确操作科室共用型医疗设备,以提高对医疗设备的调配使用管理效率。

3 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影响效率的因素

当前,影响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的因素主要为:

3.1 在规划医疗设备采购方案时缺乏辩证视角

这里的辩证视角是指,将医院近期需求与远景需求相结合,将医院与医联体的需求相结合。目前,应重点解决医院与医联体的需求结合问题。随着我国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医养融合模式成为当前居家养老的新形态,由此所带来的医疗需求便是:基层医院应能承担基础性的老年常见病诊断和诊治工作,并在医联体系统中通过远程会诊来提高基层医院的诊断能力。因此,服务当前的居家养老及家庭医生模式,应反映在医疗设备的采购方案之中。

3.2 在制定医疗设备调配形态时面临职能壁垒

医疗设备作为专用性资产具有较高的造价,这就使在医联体系统中制定医疗设备调配形态,将面临职能壁垒的影响。另外,科室专用型医疗设备因其具有较强的专用性,也使得在调配时面临着技术层面的职能壁垒。具体而言:第一,对于前者而言,基层医院在利用上级医院及平级医院的医疗设备时,受到空间距离、使用权授予等多种因素影响;第二,对于后者而言,在医院内部又会因科室主业差异,而在跨科室调配上面临着使用责任认定、使用权授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3 在评价医疗设备使用效益时弱化实效需求

提高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的根本目的为,为患者提供具有时效性的诊断、治疗服务。这就要求,在评价医疗设备使用效益时需以患者的所需、所得,以及实际效果为原则。目前,在评价中关于患者的所需、所得能够给与量化,但对患者的实际效果则难以给出定量评价,毕竟这与患者的当前病情、已有基础病类型、本人身体素质等多个要件有关。由此,这就导致了在评价医疗设备使用效益时弱化了实效需求。

3.4 在开展医疗设备人员管理时缺少内化机制

 在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下,各级医院都十分重视对医务人员的操作能力培训,这也为将医疗设备及时转换为生产力提供了保障。医疗设备在使用中需得到有效维护,且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模块在医疗设备中大量存在,医务人员也需以终生学习的姿态来完善自己的操作能力,这就要求这些人员能形成有效使用医疗设备的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然而,当前在开展医疗设备人员管理时缺少内化机制,即医院方面并未重视为医务人员创建出,形成意识自觉和行动自觉的工作生态。

4 提高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的措施

根据以上所述,提高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的措施构建如下:

4.1 从医联体运维出发规划医疗设备采购方案

第一,从医联体运维出发规划医疗设备采购方案,需重点解决基层医院医疗设备在调配使用中的短板问题。随着我国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以及基层医院、乡镇医院的医疗诊治地位不断提升,当前基层医院的短板问题主要为:科室专用型医疗设备存量不足,以及医务人员对医疗设备的操作使用能力相对薄弱。为此,在规划医疗设备采购方案时,应将购置诊断老年疾病方面的医疗设备作为重点。

第二,在规划医疗设备采购方案时,需明确医务人员在对医疗设备的操作使用能力所需达到的程度,并在招投标中给与细化。笔者建议,在医联体系统中可采取医疗设备梯度转移方式,即中心医院可将现有的诊断老年疾病方面的医疗设备转移至基层医院,在采购新的医疗设备时应重点补齐现有医疗设备的功能短板,这样就能在挖掘医疗设备存量资源的同时,提升医联体医疗设备的调配使用效率。

4.2 分类建立调配中心强化医疗设备统筹配置

第一,在医联体系统中的中心医院内部,应建立协调本院医疗设备调配的中心。根据顶层设计的要求,该中心应由:医疗设备管理部门、专业技术科室、院长办公室等部门联合组成,中心成员应由上述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并以兼职的方式在线完成对医疗设备调配的建议和确认工作。对于有条件的中心医院,可引入ERP系统来重点支持科室共同型医疗设备的调配工作。

第二,在医联体系统中,还需建立协调各成员医院的医疗设备调配中心。该中心应建立系统内医疗设备信息资源库,该信息资源库为成员医院提供了信息交互、信息共享的平台,使得基层医院可借助该平台及时查询所需医疗设备的出处,并与中心协调利用医疗设备为患者提供进行病情诊断和治疗的挂号服务。可见,这就提高了医院医疗设备的调配使用效率。

4.3 加强患者反馈完善医疗设备使用效益评价

第一,提高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内含有增强医疗设备社会效益的要求。为此,需加强患者反馈。在医联体系统中可开发医患共享的信息平台,患者在获得诊断和诊疗服务之后,可在该信息平台对医疗设备的使用效果进行定性评价,如可设计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佳”等四个选项,从患者的选择中也能反馈出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

第二,在获取患者的反馈后,医院需对反馈不尽理想的医疗设备进行综合研判,即需从调配和使用两个方面的进行研判。在调配方面,需重点研判是否因患者等待时间较长,而导致对该医疗设备的评价较为负面;在使用方面,需重点研判是否因医务人员操作问题,以及在操作中与医患沟通所存在问题而导致的负面评价。最后,医院需理清问题症结,并限时整改到位。

4.4 优化绩效分配制度落实科室管理主体责任

第一,提高医疗设备调配使用管理效率的核心在于,使医务人员具有自觉维护医疗设备调配,科学使用医疗设备,以及不断提升医疗设备操作能力的意识,并在意识驱动下在日常工作中实现行动自觉。为此,医院需优化绩效分配制度,为那些不断提升和专研医疗设备操作能力的医务人员提供激励。

第二,提供激励的主体应为医务人员所在的科室,所以还需落实科室管理的主体责任。笔者建议,首先应对医院医疗设备调配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激励制度设计,医院可额定中心年度预算。同时,管理层与中心签订任务书,规定中心按任务书完成年度医疗设备调配任务后,若存在预算结余,结余部分可全部或按比例作为中心人员的绩效奖金发放。再者,医院可额定各业务科室的年度预算,业务科室在使用医疗设备时需向中心支付设备使用费。管理层同样需与业务科室签订任务书,并规定业务科室完成年度工作任务后,若年度预算存在结余,结余部分可全部或按比例作为科室成员的绩效奖金发放。

5 结语

总之,在微观层面需兼顾医院及医联体这两类组织形态,来构建医疗设备的调配使用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实施方面,则需根据“科室共用型医疗设备”“科室专用型医疗设备”的分类,并结合医院专用性固定资产的运转特征,建立差异化和合理化的调配使用管理模式。具体的措施包括:从医联体运维出发规划医疗设备采购方案,需重点解决基层医院医疗设备在调配使用中的短板问题。在规划医疗设备采购方案时,需明确医务人员在对医疗设备的操作使用能力所需达到的程度,并在招投标中给与细化。在医联体系统中的中心医院内部,应建立协调本院医疗设备调配的中心。在医联体系统中,还需建立协调各成员医院的医疗设备调配中心。

简介:周明明(1985.4—),女,北京人,本科学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医学装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