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呈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史料作为重要的辅助素材,灵活运用史料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策略,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彰显历史课程的魅力,推动高中历史教学不断发展。
一、当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运用史料的能力不足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史料的运用能力不足。首先,部分教师的史料应用意识薄弱,缺乏相关教学经验,导致其中史料运用过程中,不能得心应手,降低史料教学的实效性。其次,多数教师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未能积极有效的将新教学理念应用于史料教学中,导致学生与历史学科素养提升失之交臂。最后,在教育教学发展中,对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许多历史老师并不具备收集与整理历史史料的能力,不能满足史料教学的实际需求,无形中阻碍历史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教材史料运用不充分
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材中增加许多史料内容。但由于教师未能对史料内容进行充分挖掘与利用,导致史料教学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首先,受传统教育思想理念的影响,教师不习惯应用历史材料。甚至认为,历史材料的运用,无疑是增加教学难度。其次,许多历史教师仍然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直接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即可得高分,即完成教学任务,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不愿意深入挖掘历史史料。
(三)史料运用中忽略学生的实际
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众所周知,历史是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记载,贯穿多个历史发展时期,许多史料内容晦涩难懂,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如若教师在运用史料过程中,未能对史料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则会失去史料教学的意义。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时,有许多文言文史料,学生要想充分了解史料内容,必须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史料阅读。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二、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
(一)加强对新课标教学要求的理解,以深入挖掘史料内容
史料是反映历史背景与环境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真实事件,并对历史学科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认知。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加强对新课标教学要求的理解,以深入挖掘史料内容。通过对历史学科试题的分析来看,历史情境类的题目相对较为多元化,材料信息更为复杂,试题更具开放性,加大学生的答题难度。新课标背景下,要求历史教师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学科技能,又要将教学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细化,提倡教师积极挖掘教材之外的史料内容,以扩充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更好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成绩。
(二)积极提高自我专业素养,以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价值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应用史料而开展教学活动,有必要积极提高自我专业素养,以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价值。首先,教师应注重加强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不断提升自我的史学素养。一方面,教师积极丰富史学理论,增强自我对历史学科及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总结经验,使史料教学更加适应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需要。其次,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掌握历史教材,又要对其它学科内容有所掌握。如在讲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段历史时,教师可通过地理学科中的地形与地图知识,增强学生对“二万五千里”路程遥远概念的理解,从而体会到红军长征的不容易,进而深刻领悟长征精神,达到历史教学的情感目标。
(三)积极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的探究兴趣,进而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动力
要充分发挥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作为历史教师,有必要积极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的探究兴趣,进而为学生深入学习提供动力。首先,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好奇心。例如,在《两次鸦片战争》的学习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好奇心,可以为学生预留课后问题“当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为什么还会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基于该问题,教师鼓励学生查阅史料,了解当时真实的历史,为引导学生主动探寻客观历史真相创造良好条件。其次,将历史史料应用于辅助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并能够从不同立场进行历史真相还原。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搜索学习资料,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关系缕清,并能够还原历史真相,从而加深学习印象和提高学习效果,全面提升自身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
(四)利用史料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继承者,在对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课程内容与国家发展的情况相结合,利用我国史料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成为正直、勇敢、爱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高中生实际的发展需求和心理特征,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深入地对史料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史料的含义和具体反映的内容,推动学生发现史料中蕴含的道理,并将内在的精神物质转变成自身的内在涵养,提升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历史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根据史料,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教育,从我国的鸦片战争中领略爱国情怀,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等历史资料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全面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况和国家责任感,以此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整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研究历史课程的特点,探究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在史料的辅助下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为高中历史教学带来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彩霞.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高考,2020(33):45.
[2]王婷婷.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30).
[3]赵正国.浅谈如何运用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才智,2020(20).
[4]高红英.高中历史运用史料立德树人的教育思考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