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促进研究

毛宁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重庆江津,402247

摘要: 为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应当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应当转变教育理念,积极融入新的教育改革发展理念加强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乡村文化振兴;促进研究
DOI:10.12721/ccn.2022.15764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培养人文社科人才的基础性专业。不论是从延续民族文化文脉的宏观层面而言,还是从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而言,培养能够驾驭汉语言和具备良好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责无旁贷的时代担当。同时,在人文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传统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也有着迫切的理论及现实转型诉求,找准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至关重要。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普适性

目前,汉语言文学的实训平台主要以校内为主,以校外为辅。校外实践机会匮乏,主要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岗位实践中往往需要与其他专业进行融合,该专业学生无法立即适应岗位,导致校外企业无法提供真实的实训岗位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不完善

很多高职院校尽管相继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从发展现状看,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还没有得到完善。第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定位不明确,设置教学目标时容易出现问题。很多教师对于培养什么类型的学生还不清楚,是实践写作型的还是理论研究型的尚无定论,在目标管理过程中没有有效地把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归入其中,在教学过程中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案。第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并没有重视实践性课程内容教学,这种单纯重视理论的教学体系忽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他们自身潜能的挖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是对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教学手段、制定的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正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根据时代发展的特色、特点,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目标,随着近几年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还是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为社会发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汉语言文学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一)汉语言文字学能够帮助乡村民众回归乡土社会情怀,建立乡村文化共同体

通过汉语言文字学,乡村民众可以从名著古籍中读到乡土社会的记录和介绍,感受到乡土文化家族性、聚居性、共同性的核心特征。在乡村人口流失、人口结构改变的形势下,汉语言文字学给人们呈现的是一个稳定的、有序的乡土社会,这有利于唤起乡村民众心中的乡土社会情怀,从而重建一个目标一致的、具有凝聚力的乡村文化共同体。一方面,汉语言文字学中所记录的“家族文化”。如小说《红楼梦》中所描述的以“贾府”为核心的家族文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家族联系,可以加强乡村家族内部的凝聚力,从而为乡村家庭伦理文化以及家风文化建设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汉语言文字学能够帮助乡村民众强化社会主义传统道德,营造崇德向善良氛围。

如,荀子的《劝学》告诉我们: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因此要注重积累、注重沉淀;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努力克服障碍,加强人们内心的驱动力;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告诫人们不要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应追求声色娱乐。由上述文言文中蕴藏的优良美德,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字学能够更好地增强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传统道德之间的链接,帮助建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尤其是在当今世界多元思想碰撞交错的形势下,汉语言文字学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内蕴的人文精神和伦理思想解读和阐释,能够帮助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方式,目的就是让教师将改进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密切联系,进而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培养未来市场需要的人才。通过加强对各类教学机构培养人才方式的了解与研究,转变观念,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成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教学方式。再通过实际应用改进后的教学方式,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互融合,培养出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可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同时加入双导师制,专业教师负责知识性教学,企业教师负责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定期引导,以便于学生将专业知识与行业知识相关联,按照岗位需求分流、选岗实训分流、就业定岗分流的基本流程,对学生的专业化培养进行阶段性的划分。通过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为每一个学习阶段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并按照学生的真实学情,为其提供不同程度的深造教育。改变传统“一概而论”的培养方式,达到岗位人才精细化培养的目的。

(二)合理设置课程和创新评价方式

为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 、复合型人才,在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上应当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将来的就业,在课程设置上,除了重视实践课程的安排,还要开设各类选修课程。例如演讲口才课程、新闻报道、公共关系学等,不仅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还可以扩大就业范围。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以传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增加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

(三)开展“项目化”教学

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成为 人才的先决条件,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局限性,学生个体寻求实践机会的难度较高。鉴于此,可结合实践型人才培养诉求,构建“项目化”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课题组+工作室”的模式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企业学院,并采用双元制的教学模式,由企业导师和高职导师共同培育人才。一方面,通过企业资源的引入和项目化机制,为学生提供精细到具体岗位职能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学校资源的输出,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对口企业提供良好的人才服务,以项目小组的形式为相关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结束语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现实格局,深刻影响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应结合时代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有效回应社会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期待。《文化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研究》一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系统性及实用性,对于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然.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作家天地,2020(16):33-34.

[2]王娜.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09):85.

[3]谢景伟.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言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7):110-111.

[4]金玉卓.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以郫都区乡村振兴博览园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1):212+214.

[5]江俊儒,罗江华.乡村振兴战略下语言文化传承的困境与思考[J].学园,2018(0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