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问题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研究

杨恩强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115100

摘要: 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文通过对高中物理问题导向教学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基于问题导向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为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问题导向:高中物理;教学
DOI:10.12721/ccn.2024.15709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在当今教育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而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为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以《高中物理问题导向式课堂实践— — 以“波的形成”教学为例》为例,教师从书本中确定性知识的搬运者转变为不确定性的问题构建者,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构造新型师生关系。在“波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生设定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问题设定,启发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形成物理观念和物理思维。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情景教学的重要性

情景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感和探究精神。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学生不再觉得物理知识枯燥抽象,而是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和实用性。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可以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如汽车刹车、人走路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作用效果。这样的情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来。

2.因材施教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为资源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解弹性势能时,可以做一个弹簧翻跟斗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揭示实验所带来的物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

其次,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遵循逻辑性原则,以物理课程的发展路线和逻辑思维为主线,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将复习与学习共同进行,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遵循适宜性原则,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接受限度为基础,融合所学物理知识,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突出知识重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遵循趣味性原则,设计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在讲解磁场时,可以引用气味扩散的原理来引导学生分析磁场分布的原理,让学生在类比中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

二、建构知识,解决问题

1.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在教学时应明确教学目的,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深化物理课堂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的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环节,它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目的设定为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以及认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围绕这一教学目的设计教学活动,如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从而深化物理课堂的教学理念。

2.设计问题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设计问题,如摩擦力实验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得出答案,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设计问题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以摩擦力实验为例,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强了对摩擦力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制造冲突,分析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创造矛盾,给予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感受物理的魅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例如,在讲解“力的合成”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已知,如何求它们的合力?”这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自主分析力的合成方法。在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针对性引导教学

在学生自主学习产生疑问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教学,提升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疑问,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学生学习“电场强度”时,可能会对电场强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产生疑问。教师可以针对这些疑问,设计一些实验和例题,帮助学生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例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题方法,然后再进行讲解和点评,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四、注重问题的针对性、难易程度、时机性和矛盾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综合发展需要,构建探究性情境,以启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解“电场强度”时,可以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入手,如冬天脱毛衣时的静电火花,引发学生对电场的好奇。通过设置问题,如“静电是如何产生的?与电场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电场的本质和电场强度的概念。这样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层次,逐步引导学生从易到难深入思考。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以先提出简单的问题,如“物体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初步思考。然后逐渐增加难度,提出“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最后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如“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思维深度。

合理设计问题导向的时机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探究欲望但又找不到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入问题,能够实现引导作用的最大化。例如,在学习“楞次定律”时,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电磁感应现象,但对其中的规律感到困惑。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注重问题的矛盾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提升思维品质。例如,在讲解“光的折射”时,可以提出矛盾性的问题:“为什么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却能遵循折射定律?”这个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光的本质和折射现象的原因。通过对矛盾性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学生的思维领域得到拓宽,思考过程更加深化,思维品质也得到提升。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结合教学策略、问题导向的作用以及教学难点的解决方法,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正兴. "高中物理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物理教师 4(2013):3.

[2] 蔡鸿霞. 问题导学式教学法在高一物理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Diss. 南宁师范大学, 2020.

[3] 李玉拉. 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运用研究. Diss. 西北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