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策略探索

刘志雪

河北省邯郸市邱县第一中学,057450

摘要: 初中信息技术是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师往往把课堂当作传授知识的场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缺乏兴趣等。通过项目教学的开展,组织并领导学生以项目分工的形式展开教学,并结合实际现状组织学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知识及技能解决现实问题。对此,每位学生的优势智能均能得到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扬长避短、相互学习,全面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38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新课改背景下,项目式教学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这种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将从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的概念入手,探讨其应用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授《图像处理》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程,让学生掌握使用Photoshop软件对图像进行简单编辑与美化的基本操作技能。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或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图像处理的概念和原理。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共同完成一个小项目,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图像处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个人的创新能力应当从学校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能为国家的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项目式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提出创造性的任务,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与探讨的机会,留下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如“海报设计艺术范”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色阶和曲线的应用方法,学习运用滤镜制作特殊效果的作品等,重点在于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学会自主创作并相互评价作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积极探究意识、合作共赢的精神等。教师可以结合创设情境与启发思维、提出问题与引导思考、指导学习与分析探讨、建构反思与迁移拓展的流程开展本课的教学。教师先运用电子课件展示立春、雨水、惊蛰等节气的海报,接着讲授色阶工具与曲线工具的运用,指导学生运用滤镜制作图片的特殊效果。在做好基础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制作春分海报”的任务,指导学生收集节气图片、春分百科等资料,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通过勾画基本图像、调整图像色阶、调整图像曲线、改变曝光度等操作,制作出反映节气特点、简洁美观的海报。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突出个性,体现创新。

要想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明确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探索具体的教学流程,通过项目式教学法,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布置自主创作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创作与合作探究,要求体现创新。最后根据学生与小组的展现情况开展评价,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以此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通过布置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既可以创设课上任务,也可以开辟第二课堂,创设课下任务,更好地引导学生收集各类资料,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信息素养。如“图文共赏探古韵”一课时,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设置幻灯片的背景,合理运用图片和艺术字,以增强作品美感,设计更为美观的幻灯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先运用电子白板展示一张含有图文的幻灯片,主题是“春晓”,该幻灯片的背景是黄中带绿的春天景象,近处是打开窗户的木屋、飞翔的燕子、觅食的麻雀等,远处是仿佛在蒙蒙细雨中的青山,底部是各种早春花儿,左上角是《春晓》这首诗的内容。基于此张幻灯片,教师可以设置探究实践任务:给所有幻灯片添加相应背景;试着在幻灯片中插入适合的图片,调整位置大小;将幻灯片中的文字变成艺术字。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布置自主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片的任务,要求学生合理运用图片与艺术字,选择一首经典诗歌为主题进行制作。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这些探究实践任务,引领学生自主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任务背景,然后提出问题,先在课堂上创设简单的自主探究实践任务,之后在课后布置综合性的自主探究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完善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

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探究,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更为丰富的知识内容,并借助多元化的工具软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类文本、制作各类图像、处理各种声音、制作简单动画和网页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制作电子课件与微课视频,在课堂上除了讲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可以引入更多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技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掌握各项技能。

五、优化评价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改进教学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式往往侧重于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应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如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这样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Photoshop图像处理》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作品展示、现场演示等形式来考察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这样的综合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向和动力。

结语

项目式教学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设计项目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搭建复合性的学习支架、用智能化技术手段指导学生、优化评价方式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淑玲.“双减”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特色课程中的应用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11).[2]吴爱玲.项目式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运用数字化工具探究知识”项目式学习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