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职业现状研究

魏冬梅

台州广播电视总台,浙江台州,318000

摘要: 在现代化传播环境和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信息传播平台的丰富,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增强了受众主动选择信息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记者已经不再是以前社会大众眼中的“无冕之王”,受众与传播者之间拥有对等信息量的趋势日渐鲜明,受众较为主动的参与到了信息的传播环节中,实现对传播者的监督,加强了媒介传播要素之间的互动,但也为新闻记者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记者团队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媒介的融合才会是欣欣向荣的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才能够有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新闻事业的发展。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是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未来新闻记者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闻记者;职业现状
DOI:10.12721/ccn.2022.15712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职业现状

1.以新闻立台为第一宗旨的传播要务

“新闻立台”这四个字浓缩了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对于广播电视传播、大众形态主体和功能作用的共识。在行政管理方面”新闻立台”体现在媒体资源的分配,人力资源的分配上,对于新闻宣传的部分都给予了极大的倾斜,新闻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对于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作以对教师和权威的报道,以呈现政府与人民大众信息交互的重要作用。从媒体资源的分布上来看,每一个传播媒介平台,对于新闻节目板块的设计都是处于先行安排的地位,电视媒体中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广播媒体中新闻专业频率的出现大时段新闻节目也是主流,成为媒体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成为衡量媒体影响力的标准,对于宣传导向的把握和媒体公信力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处于信息大爆炸的媒介环境中,受众对于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也要求传播媒体能够更多的整合资源,在播出上采用大时段报道形式,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滚动新闻事件的进展来获得受众的信赖和关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以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和要求为重,其他节目都需让位于新闻节目。就比如今年地震,各省级媒体包括四川卫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在内的多家电视媒体和中国之声等广播媒体都对地震事件和救援情况做了大时段地特别报道,其他常规节目一律搁置,这不就体现了新闻在重大事件发生的面前其发挥的主导作用的强大么?

2.以新闻记者作为重要竞争力的媒体特征

 记者是一种全天候的职业,就新闻传播的特点与本质而言,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是以为受众采集整理、传播编辑、反馈整理信息为使命的社会活动家,是新闻事实、社会热点与受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事实上新闻媒体的服务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融合时代的新闻记者的核心价值已不再是一般的采集信息,而在于面对庞大繁杂的的信息源中,如何观选、探寻、理解、使用真正有价值的重要信息,再将集合起来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整合与呈现,利用现代传播技术将其转变为有效信息,最后立足在这样的基础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解释、使受众能够更加清晰深入的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因此媒介融合时代要求新闻记者具备宽口径、多复合的知识结构?这对于新闻记者将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与变革。

二、广播电视新闻记者职业认同塑造和职业现状改善

1.新闻记者职业认同的塑造

身份认同是对自我身份角色进行构建的一个过程。在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追问,我是谁的问题,在与社会接触时会思考我承担何种责任的问题。同时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对比反思,寻求平衡,发觉差异,“形成自我意象并确立自己的社会位置、社会期望和行为模式。个体身份负载着一整套与之相对应的互动关系、意义符号和行为规范,这些都呈现在对他人理解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反应。

 广播电视新旧媒体在合并在交融的整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传统与新锐的、开拓与守旧博奔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需要去解决的,并不是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谁吃掉谁的问题,传统包括就像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就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融合就像吸纳新的摒弃落后的,是在创新中不断的把落后的淘汰掉,那么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也是这样,把适应社会潮流适应人们在新的信息爆炸环境中接受新生事物的方式和习惯接纳进来保留下去,特别是现在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非常快,但是不能说把传统的东西强加给他特别是年轻的受众,这也是未来新闻改革变化应遵循的规律,我觉得新闻是在目前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社会,那么首先是党和国家的喉舌,第二就是要适应和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人民大众鼓与呼,如果把新闻自由把新闻放在不可约束的环境当中去发展也是行不通的。”可见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中清醒地认识环境所带来的冲击的同时,更要勇于面对挑战,寻找突破口,发挥新闻记者特别是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优势。对新媒体的冲击保持适度的关注和参与,而并非一味的抵触或是完全丧失自我特性,还要以新闻内容出发,充分的利用融媒环境中所体现的优势,结合自身的传播特点提升品牌影响力。

2.完善职业技能强化自我认知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行为受到个体的认知激发和调节。这其中对认知结构产生显著影响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定向,二是自我效能,它们是社会认知理论的两大支柱。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完成任务所具有能力的判断与自信。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了个体活动时的情绪状态和活动效率。这也就表明,要重塑新闻记者职业认知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就是作为新闻从业者应从自身职业技能的完善和新闻敏感度的提升方面入手,完善职业能力作出具有新闻价值贴近受众的新闻报道提升自我效能,增强职业认同感工作效能感高会为从业者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从业者在工作方面会具有比较高的自信心,即从认知上对自己工作能力加以肯定,那么产生的这种枳极的心态会促进其提高工作效率的,产生对职业能力进一步完善意愿,这便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当面对技术设备更新学习也会有较大的兴趣度,来配合积极的工作状态,因此作为新闻记者应将完善自我技能,提升新闻敏感度作为一种职业兴趣来对待。由于此方面能力的提升,职业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那么就能够在更多的好作品中体现价值,而不是一味的进行信息的堆积产生“新闻民工”的偏激认知,抱有一颗“规范的心、客观的心和人文关怀的心”,更好的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中发挥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以上是心理层面的分析,对于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记者面临的职业技术挑战也是新闻记者需要完善的能力,新媒体、新互动平台、传统的电视广播媒体,不同的媒体平台都有不同的技术支持,那么作为新闻记者,及时的掌握和学习新的设备使用和信息制作播发设备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这样软硬件能相互支持,更有利于自身职业认同的塑造。

三、小结

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是大势所趋,在未来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助推下媒介的进一步深化融合将势在必行。因此,作为信息传播主体的新闻记者就不得不对自我现状进行反省和深思。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达成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可的一致性、如何营造积极良好的从业心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宫承波. 媒介融合概论[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20).

[2] 申启武. 广播新闻多元化革新和全方位突破[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01).

[3] 丁洁. 浅论评论类节目对新闻广播竞争力的提升——以湖北电台《时事大家谈》为例[J]. 前沿,2012(18):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