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邱光超

江西省南康中学,341400

摘要: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蒸蒸日上,随着新高考的改革,教育部门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教师不仅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还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地理教学大放异彩。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
DOI:10.12721/ccn.2021.15702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核心素养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教育的改革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一定要慎之又慎。——高中地理与它结合,将会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如果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建立一个高中地理高效课堂,那就需要重视起来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在核心素养方面,如果忽略了这一重要方面培养,将造成学生发展不全面,对社会也会造成危害。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应该了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确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而且要让学生对教学目标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进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教师在围绕区域和区域的差异进行教学时,教师就要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首先,通过学生的预习,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阐述三大自然区的不同特征,并说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分异规律,目的就是能够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在表述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各个自然区地图的观察,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得到了提高。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对我国各个地区的自然带分布图进行详细的解读,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合作,能够在读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经过探索、讨论可以将问题解决。最后,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地理的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遍布在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被激发,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二、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综合思维的培养是要让学生全面地分析地理问题,形成大局观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前提是学生要有扎实的地理知识,能熟练掌握地理规律和原理,所以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贯穿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会灵活运用知识,从开始对知识的“会记”发展为对知识的“会学”“会用”。当然,综合思维的培养方式有很多,在此简单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2.1 教师要尽量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中,运用地图培养

学生的空间思维。地理学习离不开图,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引导学生读图、识图,使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尽量找空白的地图让学生来填,或者让学生自己来画图,使学生在填图、画图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对读图知识的巩固,还能形成空间观念。

2.2 在读图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法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比如,运用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学了南亚夏季风的成因,教师可再让学生分析澳大利亚西北地区夏季风的形成原因;运用地图,再结合其他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综合思维方式、养成思维习惯。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又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地理学习离不开空间范围的认知,地理学的重要特征即区域性。区域认知素养就是把我们要研究的范围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能对这一地区进行归纳,包括对地理位置、特征等的描述。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位置、特征等知识,还要让学生具备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分析理解各要素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区域,从而为区域的基本特征的分析奠定基础。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指导来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例如,在复习某一国家的特征时,教师一般先引导学生了解该国家所在的位置,从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分析,再根据位置分析气候特征、河流特征,自然环境特征决定了区域农业的发展,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既加强了学生对区域的认知,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可以用空白地图让学生填写相关知识,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加深了学习印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而且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又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当然,学生只有读图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的支撑,所以在区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思维建模的形式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集合起来,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知识,又能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四、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一直是地理教学努力达成的目标之一,人地协调观是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思想,也应该是每个学科都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从地理学的角度看,人地协调观强调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应该具有的一种良性的发展关系。教师应该抓住每个机会,挖掘相关素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人地观念的培养落到实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例如设计生活化问题,实现知识的实用价值。实现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既是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核心素养对高中地理提出的期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带领学生寻找到开启知识应用大门的钥匙,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和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师要想达成教育目标,就要通过构建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实现。生本课堂下,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教学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指向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J].史香君.中学课程资源.2019(12)

[2]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思路与案例探析[J].董瑞杰,罗晓斌.地理教学. 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