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突发事件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及应急响应措施研究

徐民

云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省昆明市,650011

摘要: 突发事件对城市交通系统有着深远影响,不仅可能导致交通拥堵和运输延误,还可能危及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居民的生活安全。为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以此来更好防范突发事件对城市交通系统产生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以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 突发事件;城市交通系统;应急响应;有效措施
DOI:10.12721/ccn.2023.15711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城市交通系统是现代城市运转的重要支撑,然而,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导致交通瘫痪,对城市功能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突发事件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具体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以减轻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

1.突发事件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

1.1自然灾害的影响

地震、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具有毁灭性的力量,往往在其肆虐过程中造成道路、桥梁等基础交通设施的严重破坏,引发交通中断的严重后果。上述自然灾害在瞬息间能够将原本平稳有序的交通网络化为乌有,对社会和经济系统产生深远而不可逆转的影响。地震冲击下,道路和桥梁会遭受地表裂变与沉降,甚至整体坍塌,使得车辆无法顺利通行,同时地震还会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将交通通道彻底掩埋,使修复工作变得尤为困难。洪水带来的猛烈冲击力会冲毁道路路基,冲击桥梁桥墩,使其失去支撑后进而坍塌,同时,洪水中漂浮的大量漂流物和淤泥也会对交通设施造成额外的损害,增大了灾后恢复的难度。暴雨引发的山洪和城市内涝也是交通系统的重大威胁,交通要道被淹没后,城市内涝则使得地下交通设施陷入深水之中,无法正常运作,这会直接让交通中断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

1.2交通事故的影响

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是突发事件,更会涉及到道路安全、交通管理以及紧急救援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当交通事故发生,其对道路流畅性的直接冲击不言而喻,以此导致道路临时封锁,使正常交通秩序受到干扰。道路封锁直接结果在于交通拥堵的迅速形成,会给驾驶员和乘客带来不便,增加了交通拥堵的风险,受堵车影响不仅是事故发生地点附近的道路,还会波及到周边地区的整体交通网络,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长时间交通拥堵使道路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并会导致紧急救援车辆难以迅速到达现场,延误救援时机,增加事故后果的不可逆性。此外,道路封锁还会引发社会经济方面问题,道路作为物流与人员流动的重要通道,一旦发生大规模交通事故导致道路封锁,会给物流运输、商业交往等方面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甚至对当地经济造成冲击。

1.3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

传染病爆发带来的威胁不局限于人们的健康,还会触发广泛的社会应对措施,其中最显著的是交通管制。面对病毒传播的紧急情况下,政府和卫生机构通常会采取严厉而必要的措施,以确保病毒不会迅速蔓延,从而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威胁,例如政府会采取交通限制,通过关闭或限制特定地区的道路、桥梁或交叉口,来有效遏制病毒的传播途径,这不仅是为保护受感染者,也能防止健康人群受到交叉感染的风险,精准且有序的交通管制下,社会能更好应对疫情,减缓病毒扩散速度,为医疗系统提供更多的喘息时间,以有效治疗已经感染的患者。除对道路的管制,公共交通系统也会成为传播风险热点,为降低人员之间的接触,政府可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减少公共交通班次、调整线路以避免高风险区域,甚至完全停运某些线路,这能有效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安全的出行环境。

2.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措施

2.1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高效信息共享平台,致力于提升突发事件信息的实时传递效率,这是推动社会安全发展的举措,更是迈向智慧城市管理的关键步骤。政府通过整合多领域的数据源,包括交通、气象、人流等多方面信息,以大数据分析为支撑,能更全面理解城市运行的动态。在此基础上,政府和相关技术人员能运用先进的预测模型,洞察潜在的交通问题,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紧急状况。此系统不仅能关注信息的搜集,还能在此基础上强调对数据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技术人员能够识别出潜在的交通拥堵点,追踪城市运行的脉络,甚至预测出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根本因素。此种全面、精准的信息分析有助于提前预警,能为城市管理者制定更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建立多级应急响应机制,根据信息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进行分类处理。对于潜在风险较高的交通问题,可以通过即时通讯、社交媒体等多渠道向市民发布预警信息,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避免拥堵区域,确保他们的安全和顺利出行。同时,预测模型的不断优化也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使得未来的城市设计更加智能、人性化。

2.2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道路和桥梁的抗灾能力能确保社会交通基础设施在灾害面前能稳固经受考验。在实现此目标的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需采取相关系统性举措,以确保在灾害发生后能够迅速、有序地修复交通通道,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交通系统的影响:第一,注重道路和桥梁的建设质量,采用抗震、抗洪等灾害因素考虑在内的先进建筑材料和工程技术,以提升其整体抗灾能力,在设计阶段时,引入先进灾害模拟技术,充分评估不同灾害场景下的影响,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第二,建立健全的巡检和监测机制,对此政府可以借助使用先进传感技术与监测设备,及时发现并评估潜在的结构隐患,采取预防性维护措施,确保道路和桥梁在灾害来临时依然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此种监测系统能实现实时数据的收集和传输,为灾害发生后的紧急响应提供科学依据。在建立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后,能增强突发事件对城市交通系统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城市能具备更强的韧性能在突发事件后快速恢复交通能力。

2.3紧急救援机制

建立一支专业紧急救援队伍,其主要职责在于高效处理发生在道路上的交通事故,通过严密的组织结构和高水平的培训,确保队伍成员具备卓越的急救技能和深厚的交通事故处理经验。为确保队伍的专业化,可以设置不同岗位,包括急救医生、交通事故调查专家、道路清理人员等,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展开协同行动。交通事故发生后,紧急救援队伍应当采取科学而有序的步骤,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展开急救救援和道路清理工作。通过高效的团队协作,及时救治伤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队伍要具备对交通事故现场的快速分析和调查能力,以便在事后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未来救援工作的水平。除建立专业救援队伍,政府还应重点加强公众的灾害自救能力,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对于应急情况的认知和反应能力,包括教授基本的急救知识、逃生技能以及在灾害发生时有效的自我保护方法。通过社区、学校等场所的定期培训,能以此培养公众对于灾害应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减轻对交通系统的过度依赖,使整个社会更具有抗灾能力。

2.4社会协同应对

建立城市居民自治组织,是提升社区抗突能力的关键举措,此组织的成立将为居民提供有序、高效的合作平台,使其能在突发事件中更好地应对挑战。为确保自治组织的有效运作,可通过成立各类专业小组,如应急救援、医疗卫生、物资调配等,以确保社区在危机时刻能够迅速行动。加强社区协同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媒体等现代通讯渠道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传播系统,社区能够更迅速、准确地获取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从而有序地采取相应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通过发布正式、权威的信息,引导公众理性思考,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社区还需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借助定期组织演练,居民将更加熟悉应急程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自信心和能力。因此,建立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利用社会媒体传播应急信息以及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更加有序、高效的社区防灾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全面、可靠的保障。

3.结语

通过对突发事件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政府和相关部门能更好理解城市面临的挑战,并制定科学的应急响应措施,减少各类事件对交通产生的影响。未来,伴随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有信心构建更加强大、灵活的城市交通系统,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确保居民生活的安全与便利。

参考文献:

[1]霍小森,舒鑫宇,焦柳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适灾韧性评估[J].都市快轨交通,2023,36(05):152-158+164.

[2]武晶,颜青青,焦天帅.突发事件下的城市交通韧性系统分析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1(02):215-217.

[3]凌艳城,张兵.基于GIS-VISSIM的城市交通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8(05):37-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