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推进地方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三明市为例

苏洁琳 陈登平

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三明,365000

摘要: 有别于对部属高校师范教育研究,以三明市地方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作为个案研究,对于推进地方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比较强的借鉴作用。目前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师范教育的老问题与新情况并存、师范生培育的数量不足与素质下降并存、新教师招聘的严重不足与条件限制并存的现状。究其根源,一是地方有关部门未能主动适应形式变化;二是市场经济时代的教师地位使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三是人口政策变化与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对师范教育的挑战。对此,提出深入调研,科学谋划;努力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加强闽西南协作区的教育协同发展三个建议。地方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得到充分落实,地方的经济发展才有强大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 师范教育;地方;可持续发展;科学谋划
DOI:10.12721/ccn.2021.157100
基金资助:本文为2020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2011311046)阶段性成果。
文章地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近年来,三明市委、市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投入,强基础,补短板,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公办(普惠)幼儿园、城区中小学扩容工程、特殊教育提升工程、信息化建设等项目,使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三明市教育整体呈现出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因历史原因和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与全面“二孩”政策的施行,三明市基础教育师资紧缺的问题愈发严重,师范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本课题虽然是以三明市师范教育为研究对象,三明市地处福建内地,但其师范教育的发展随着国家师范教育发展的洪流而起伏变化则不能例外,尤其是对于福建师范教育的发展来说,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全国其它地方的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一、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现状 

《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投入总体不足,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的任务还相当艰巨。”﹝1﹞福建省的教育投入不足,优先发展的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这是教育厅对福建教育办学的总体评价,三明作为福建的一个内陆地级市,财政相对困难,相较于沿海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不足应该更为明显。经过课题组深入到大中小学和相关部门进行的调研,综合改革开放以来三明市师范教育发展状况,认为三明市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师范教育的老问题与新情况并存

三明市师范教育在上个世纪后二、三十年是由中等师范与师范专科二级师范构成的:小学师资主要由三明师范、宁化师范培养,初中师资主要由三明师专与三明职业大学培养,高中师资主要由福建师大与漳州师院培养。1999年市三校一院合并后,逐步进入三级师范教育体系:中专与职业大专合办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三明学院举办学前、小教、中学教育。二十一世纪初,由于各地的师资严重饱和甚至超编,之后十多年三明学院培养的小学教育师资每年仅50人左右;学前和中学教育师资同样越来越少,以三明学院师范专业为例,最少时候专业由原本的12个降为7个,化学、数学、物理学一度停止招生,历史与地理至今没有恢复招生,且班级也由原来的2至3个减少为1个,每年毕业后的师范生因为几乎没有入编而“流失”到外地或其他行业。同时,由于缺乏充足的生源,原本三明师范、三明师专师范教育的教师也分流到三明学院内部其它专业,留守师范教育的教师所占比例,仅为全校专任教师的10%左右。随着老教师的不断退休,目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一是改革开放几十年,计划生育国策的严格执行、教育事业大发展带来的师资严重饱和甚至超编的老问题与如今的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师范生培养的数量严重不足新情况并存;二是培养师范生的师资严重不足且结构失衡。

(二)师范生培育的数量不足与素质下降并存

目前三明市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状况。第一,数量不足。三明学院培养的师范生受学校和省招生指标以及师范专业认证的限制,培养的规模小、人数少,以2020年为例,仅招生815人,难以满足全市需求。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六年来培养了1268名学前和早教的师范生,但依然无法满足三明市迅猛增长的师资需求。根据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近五年全市招聘新教师6402名,完成计划的82.2%,意味着仍有17.8%的缺口,人数达到1140人左右,仅梅列区这五年缺口就达300至400人。第二,师范毕业生素质有所下降。上个世纪末之前中等师范的学生是从初中毕业生中优中选优进行选拔,而从本世纪开始,即便三明学院师范本科生也只能是从全省高考中排名靠后进行选拔,更别说大专和中专生。根据各地教育局、中小学校反映,目前师范生在技能方面弱化明显,非师的质量更是等而下之。师范生培育的数量不足与素质下降问题,制约了三明市师范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新教师招聘的严重不足与条件限制并存

近些年,三明市各地补充了不少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专业人士进入教育的师资队伍,部分填补了师资缺口。但社会上还有不少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想进入教师队伍,只是因为专业不对口等问题无法参加教师招聘考试,于是出现了一边师资不足,一边又不愿意吸收有能力、有意愿从事教育事业的从业者的现象,二者并存,会对三明市师范教育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后果。从近年各地教育局新教师招聘的情况来看,普遍无法招满所需求的新教师,各校只能由临时聘用的代课教师弥补。

二、师范教育存在问题产生的根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国家人口政策、教育政策导向的变化,市场经济时代的教师地位的变化等诸多因素,使得师范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

(一)未能主动适应形势变化

1.没有主动适应师范教育培养体制的变革

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我国对教育师资的学历要求相继提高,中等师范学校相继被合并或转型。三明市三校一院合并成立三明学院,宁化师范转型,三明市师资的培养,1999到2014年主要由三明学院培养;2014年起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开始培养大专层次的学前师范生,2016年起开始培养早教师范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师范生过度招生,中等师范每年招收小学教育约为1200人,学前教育每年100人左右,而初中教育师资每年约为600人左右,过度招生与人口数量下降及结构失衡以致需求断崖式下跌的矛盾,导致供需极度失衡。从1998年开始,三明市基本停止师范生毕业包分配制度。本世纪初至10年代中期,中等师范落下帷幕,小教五年专属于过渡性质,而本科师范教育招生大规模减少,且三明市在这个阶段培养的师范生不少流失到其它行业,由外地市高校培养的师范生大多数又没有回本地就业。最近5年,前期师资储备不足,又遇退休人员集中在这个阶段退休,加之遇上城镇化加速和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需求暴发,最终导致供需再度失衡。虽然从2018年开始,为了解决三明市师资严重短缺问题,市教育局委托三明学院培养公费师范生,“师范生免费委培”深受考生及家长的欢迎,但也只是解决一部分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

2.没有主动适应国家教育政策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三明市的中等师范和高等专科师范都是计划体制,每年有严格的招生指标。90年代后期以来,三明市的师资发展进入到相对无序的状态。首先是职业学院生源不足,盲目地跟着市场走,大量招收学前教育和早教师范生,可能会对教育质量和未来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次是本科层次的招生规模受到省里和学校内部生源分配的影响,不断缩减招生计划,如今三明学院师范类生源所占比重规模很小,2020年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百分二十的指标;再次,公费师范生的急遽扩招,又导致高校自身师资严重不足,不仅影响培养质量,也对即将到来的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3.没有主动适应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变化

计划经济时代,师资培养全由财政投入;从高等教育普及化开始,教育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因为教育本身的特性,周期长、经济效益不彰,加上就业的影响,招生规模受到很大限制。从2007年起,教育部直属6所高校招收免费师范生,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师范教育。而此时三明市的师范教育依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2015年,为了解决基础师资性别比失衡问题,福建省出台了免费师范男生政策,三明市对此仍然没有重视师范毕业生不足和全市师资不足的问题。无论是国家还是省上这些政策,对于解决师范生就业问题、重视师范教育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解决三明市师资严重不足问题,仍是杯水车薪。因此,三明市教育局委托三明学院培养公费师范生的措施,受到社会、学校、家长及考生的欢迎。但是,由于三明不少县市财政困难,该项政策的推行受到一定的阻力。

(二)市场经济时代的教师地位使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

1.教师的政治地位“曲高和寡”

国家对教师的地位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政治地位,“教师节”的设立,使整个社会有了比较良好的尊师重教的风气。但是,市场经济时代,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教师自身,认为教育就是一份谋生的职业;加上社会对教师要求很高,个别时候、个别地方、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通过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推波助澜,导致整个社会对教师的总体评价不高。

2.教师的经济待遇“中等偏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文规定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收入水平,使教师的经济待遇有了法律保障。但是,教师的整体经济待遇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待遇不高让不少男生不愿入职教育系统,从而导致教师性别比的严重失衡。根据调研数据,三明市近五年新招教师中,女性占83%;在校生中,2020年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女生占比达到79%以上,文化传播学院达到85%。虽然福建省出台了“公费男生”政策以缓解性别比严重失衡问题,但对于三明市来说,目前所起的作用并不理想。

(三)人口政策变化与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对师范教育的挑战

1.人口政策变动带来的挑战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过几次大的变化,人口数量、结构受到国家政策、人为干预等的影响比较大。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时期,师范教育逐步走向繁荣。但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到本世纪初,随着学龄人口规模的断崖式下跌,教师队伍需求开始减少或者说出现过剩,高校开始严格控制师范教育的招生规模。同一时期,高等教育普及化加速推进,中等师范学校要么合并,要么转制,2003年秋,全省中师完全停止招生,师范教育只有大专和本科两个层次。从1999年到2014年,三明市师范专业是招生少,就业难,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巨大。2015年开始,市里意识到教师队伍缺口较大的严峻形势,开始研究如何弥补的工作。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学龄人口迅猛增加;同时生育二孩的女教师人数也在增加,导致教师队伍的缺口更大。这种因人口政策带来的挑战,让科学规划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难度很大。

2.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带来的挑战

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在使得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师队伍紧缺的严峻局面。根据《2019年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三明市“城镇常住人口157.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0.9%”。﹝2﹞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对师资的需求迅猛增长。而师资的培育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一定周期,远水解不了近渴,无法解决教师队伍的紧缺问题。这种因城乡不同的发展步伐带来的挑战,也使科学规划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难度加大。

三、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可预见性等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三明市的师范教育也必须抓住机会,按照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范生培养九条措施》(明政办[2020]23号)﹝3﹞的要求,主动作为,科学谋划,既要注重数量的发展,更要注重质量的发展,坚持两条腿走路,为三明市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补齐短板,助推三明实现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有力、有效的人才、智力支撑。

(一)深入调研,科学谋划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为“十四五”规划定了调,因此三明市也要充分进行深入调研,摸清家底,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根据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方案。

1.深入调研,按照需求科学规划师范教育培养力度

三明市应该吸取前十五年左右未能适应国家教育政策变化,不主动作为带来的后果,而是要深入调研,按照需求科学规划师范教育发展目标,不要因目前需求大而盲目扩招,从而导致供需再度失衡。因此,各地在提出师范教育政策时建议应先充分、深入调研,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眼下的现状(目前的公费师范生政策完全由各县自报)提出比较短视的政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建议:摸清家底,认真评估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基础师资供需及缺口,提出各地师范生培养的可行和科学的规划。只有这样,才不会盲目进行师资培养,可持续性才能获得根本保证。

师范教育规划,要注重协调好各级师范教育的招生规模,对相关教师编制进行适度扩容。目前三明市五年专、中专幼师的招生基本没有太多约束,依据的是“市场需求”,这样的招生很容易短视和盲目:一方面可能导致未来的供需平衡受到破坏,另一方面,五年专和中专幼师招生数量过多又可能导致三明师资的整体水平下降。如果招收了太多非师和低学历的师资,不仅会影响教育质量,同时由于占用了大量编制,到时“请神容易送神难”,可能会导致真正高水平人才进不了教师队伍。因此,协调好本市三级师范招生规模应该是三明市师范教育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

2.合理分配,协调好公费与非公费生的招生规模

2018年起,三明市开始由三明学院招收公费师范生:2018年185人,2019年186人,2020年223人。此项招生规模的扩大,带来利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是三明学院自身培养力量不足导致压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质量;其次是公费师范生和非公费师范生培养的方案是一致的,但待遇不同,导致学生间产生矛盾;再次是公费师范生规模扩大,必然严重压缩非公费师范生的招生规模,可能影响将来的招生;第四,公费师范生的政策还导致部分同学怠学,不思进取,培养质量有一定程度上的下降。﹝4﹞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不利于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建议合理分配公费与非公费招生的规模,公费师范生不要占用学校的正常招生指标。

3.收放结合,协调好高校与基础教育教师编制问题

高校方面,三明学院原本可以多招师范生服务地方,由于自身师资不足等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师资紧张,按照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师范类师生比为1:18(最低要求),目前的实际配比远没有达到这一指标,此其一。其二,按现有编制,目前学校进专任教师的标准都要求为博士研究生,现实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极少,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几乎没有,虽然学校按特殊政策对这两个专业开了口子,但是,其余师范类专业依然要求进博士研究生,这些都不利于师范专业按需求配备专任教师。而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目前还不需要参加全国的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师资力量的配比并没有硬性要求。为此,建议对师范类专业的编制配比(阶段性)适当提高,有放有收,对专业提出的引进人才不要进行过多过高的学历限制(专业引进人才需要专业人士进行严格面试),这样才能有利于既满足高校自身师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又达到兼顾的目的。

(二)努力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提高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是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根本举措。2018年初,国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5﹞三明市作为山区地市,和沿海相比,经济相对落后,财政相对困难。虽然市县两级财政近年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教师收入有所提高;但是,从调研情况看,教师岗位吸引力不强仍然是目前的一大突出特点。新教师招聘考试有“非师多”“女性多”“末选多”的“三多”之称,根本原因,还是教师经济待遇偏低造成的。教师招聘的“三多”,势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地方财政是否可以考虑在加强教育硬件的同时,努力提高教师个人经济待遇?调研中发现的另外一个情况是,财政对师范教育的投入依然偏低,按福建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闽委发[2018]13号)要求,师范生的人均拨款标准上浮50%,但目前三明市师范专业的生均拨款远未达到。目前公费师范生按理应该是最热门的,但公费师范生的招收分数并不是最高的,根本原因也是日后的待遇问题。同时,提高政治待遇也不能仅是停留在标语和口号或者文件里,应该落到实处,一是职称方面,高级职称职数要适当向一线教师倾斜,对一线教师所做的科研成果的要求也要放宽规定;二是评选各级各类先进的名额也向一线教师倾斜。

(三)加强闽西南协作区的教育协同发展

“闽西南经济协作区”以厦门为龙头,泉州、漳州、龙岩、三明五地市抱团发展,提出了交通、产业、市场、旅游、环境五个方面的具体协作。建议我市要主动在教育方面,提出协作意向,为“山海”协作,谱写新篇章,为我市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发展“攀高枝”。

1.加大投入,解决师范教育不平衡问题

三明市师范教育与沿海的差距,主要在于财政困难带来的投入不足,软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因此导致的教育不平衡问题则更加突出。建议财政多措并举,筹措资金,弥补投入不足的缺口,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缩小三明与沿海的差距,提供合作的空间。

2.整合资源,集中高校教育助推区块发展

目前三明市高等教育的布局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区域合作优势,三明学院在荆东片区显得势单力孤。建议三明市在制定教育规划中把医学科技职业学院搬到荆东片区,形成一个大学城,既增强荆东片区的吸引力,通过土地置换和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又可以带动荆东片区更大的发展。无论是师范教育本身,还是基础教育乃至荆东、三元整体都可以获益。师范教育影响力加强了,闽西南教育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将更加丰富和多样。

3.加强合作,增进闽西南师范教育的协同发展

教育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地方综合发展水平高低的标杆之一。山区的教育要发展,就必须与发达城市、沿海合作,三明不仅要和福州的合作,也要和厦门、泉州,甚至可以和漳州、龙岩等地市加强合作。但是,自身实力的不足,制约了合作的力度。福建师大是三明市师范教育很好的合作对象,但借助区域发展战略,三明市与闽西南区域内的不少高校都可以进行合作,如闽南师大、泉州师院。两校都是以“师”为名,与之合作,三明的师范教育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双方合作的空间是巨大的。三明市要主动融入闽西南合作区,丰富合作内容,要建立区域内的师范生共同选拔制度和师范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拓宽三明师范生的上升空间。从职后培养来看,闽西南区域高校还可以为三明提供更多学习与合作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山区教师职业视野的拓展,从而促进三明师范教育与之后教师培养的良性循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前提和基础,打造好三明市师范教育,科学合理的谋划是第一步,同时,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和加强与沿海地区的合作,是山区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福建省教育厅.2011.02.16.

﹝2﹞三明市统计局. 2019年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三明市人民政府.2020.03.02.

﹝3﹞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范生培养九条措施的通知﹝N﹞.三明市人民政府.2020.04.02.

﹝4﹞庄幼红,高仁爱. “公费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以福建省 F 大学为例﹝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75-76.2019.04:

﹝5﹞教育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教育部。2018.01.31

作者简介:苏洁琳(2000—   )女,福建安溪人,现为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2018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陈登平(1970—   ),男,福建尤溪人,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