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罗哌卡因的应用

赵一鸣

四川省科学城医院,四川绵阳,621900

摘要: 目的研究在临床医学中使用罗哌卡因来进行手术麻醉或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在2015年到2016年这两年时间内接受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麻醉手术的患者进行实验观察,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于实验组的患者,在手术时对其进行麻醉的罗哌卡因使用浓度为0.20%,对于对照组的患者,在手术对其进行麻醉的罗哌卡因使用浓度为0.25%。在手术完成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所花费的时长和具体的苏醒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多次VAS评分,分析在以上数据中两组之间的差异,另外也要记录所有患者对于麻醉是否产生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恢复自主呼吸的速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苏醒所花费的时间也更短(P<0.05);根据对两组的4次VAS评分可知,该评分未显示出有任何相关规律。结论在临床医学中使用罗哌卡因来进行手术麻醉或镇痛具有很高的可行性,而且罗哌卡因的使用最佳浓度为0.20%,该种麻醉方法在以后的临床手术中可以进行推广。
关键词: 临床麻醉;疼痛治疗;罗哌卡因;应用
DOI:10.12721/ccn.2021.15700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到2016年这两年时间内接受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麻醉手术的患者进行实验观察,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中男性21人,女性29人;年龄在35岁~83岁,平均年龄50.4±7.6岁。对照组男性22人,女性28人;年龄在36岁~84岁,平均年龄为51.2±8.2岁。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次实验,该实验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实验中所有患者在手术中都将接受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麻醉;第二、所有的实验对象和他们的家属都知晓本次实验的具体情况,并愿意接受手术完成后相关调查。有以下情况的患者将不得参与本次实验:ASA评分为Ⅲ到Ⅳ级、不符合手术中麻醉要求的患者。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可知,两组之间的患者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1.2 方法

在手术前30min向患者肌肉注射阿托品和苯巴比妥,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通过硬膜外导管向患者注入浓度为0.20%的罗哌卡因,剂量为5毫升。在该药物发生作用后使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丙泊酚与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在手术过程中使用舒芬太尼、丙泊酚保持麻醉效果,同时每隔1小时通过硬膜外导管向患者继续注入浓度为0.20%的罗哌卡因,剂量为5毫升。在手术完成后,使用生理盐水配比浓度分别为0.20%和0.25%的罗哌卡因、舒芬太尼混合液,将浓度为0.20%的罗哌卡因用于实验组患者,浓度为0.25%的罗哌卡因用于对照组患者,所有患者所使用镇痛泵的药物注射剂量都调整为3毫升/15分钟。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所花费的时长和具体的苏醒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多次VAS评分,分析在以上数据中两组之间的差异,另外也要记录所有患者对于麻醉是否产生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6.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P小于0.05时,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差异

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10.5±2.4(min);醒时间为22.1±4.6(min);对照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15.3±3.6(min);醒时间为38.2±6.3(min);

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p值为0;苏醒时间p值为0。由结果可见,观察组在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差异

观察组术后1,4,8,12小时的VAS评分分别为:3.2±1.3,2.8±1.2,2.3±0.9,1.8±0.8;对照组术后1,4,8,12小时的VAS评分分别为:3.5±1.3,3.0±1.4,2.5±1.1,1.9±1.0。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2.3 两组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统计

观察组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分别为:2%,4%,4%;

对照组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分别为:4%,2%,2%;

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统计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对于手术患者来说,他们的疼痛感主要由手术伤口和手术过程造成;在手术后,手术伤口周边区域容易产生肿胀情况,并引发炎症从而让患者感到疼痛。同时,患者在接受手术后,身体较为虚弱,因此对疼痛的承受能力将会降低,从而使得痛感增加。罗哌卡因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局部麻醉剂,在保护患者的心脏和中枢神经方面更加安全。而且该种麻醉剂的作用时长更加充足,因此镇痛效果更好。在本次实验中,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恢复自主呼吸的速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苏醒所花费的时间也更短(P<0.05),也就是说使用浓度为0.20%和0.25%的罗哌卡因可以获得同样的麻醉、镇痛效果,但是0.20%的药物使用浓度可以让患者更快的恢复自主呼吸;在手术后产生不良反应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也就是说这两种浓度的罗哌卡因在使用中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在临床医学中使用罗哌卡因来进行手术麻醉或镇痛具有很高的可行性,而且罗哌卡因的使用最佳浓度为0.20%,该种麻醉方法在以后的临床手术中可以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孙雅.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20,15(08):156.

[2]赵爱民.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3):204-205.

作者简介:赵一鸣,男,1984.2,内蒙古凉城人,主治医师,本科,四川省科学城医院。 621900,研究方向:麻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