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契机, 推进粤北山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始兴县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践与思考

张志盛

始兴县图书馆,广东韶关,512500

摘要: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第31条之规定,贯彻《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方案通知》(粤文公〔2017〕103号)的文件精神。落实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工作任务。本文通过始兴县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具体实践,对粤北山区县总分馆制推行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公共文化;智慧图书馆;服务;乡村文化 ;总分馆
DOI:10.12721/ccn.2021.15894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乡村文化振兴既顺应农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是中国共产的初心所系、使命所在。

一、我县公共文化基本情况

始兴县是粤北山区县,全县总面积2174平方公里,有26万人口,辖9镇1乡,是岭南交通要冲,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是盛唐名相张九龄、明朝户部尚书谭大初、抗日名将张发奎和当代著名数学家朱熹平的故乡,也是全国闻名的千年古县、恐龙之乡、围楼文化之乡、中国最美小城等美誉。

公共文化设施既是文化建设的标志。目前,我县县城公共文化设施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县城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功能越来越齐全。全县10个乡镇建有文化站10个,风度书房4间,行政村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27间、113家农家书屋,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建成。

二、建设目标

到2020年年底,通过省、市县财政支持,建成以县图书馆为总馆、10个乡镇文化站为分馆、30个行政村(社区)文化室为服务点、以“统一领导管理、统一服务提供、统一考评评价”为主要特点的总分馆服务体系。以此盘活县级图书馆、镇级文化站(分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使人、财、物等资源集约管理,推进标识的统一化、设施的标准化、资源的共享化、品牌的共创化、服务的体系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共建共享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三、图书馆总分馆制的主要职能

(一)总馆的主要职能。县图书馆为总馆,总馆除认真履行原有的基本职能外,要支持、协调好分馆、服务点建设的统一服务标识、建立公共文化数字发布平台、组织指导各分馆之间的资源配送,指导开展图书借阅、咨询、采编、文献收集、设备设施统筹、资金政策保障、数字文化服务、文化志愿服务等工作,定期下派业务骨干到分馆指导工作。

(二)分馆的主要职能。乡镇分馆除认真履行原有的基本职能外,在总馆的指导下开展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延伸服务及相关工作,指导推动服务点的工作。

(三)服务点的主要职能。行政村(社区)服务点除认真履行原有的基本职能外,在总馆、分馆的指导下开展文化馆总分馆的延伸服务及相关工作。

四、我县图书馆总分馆制推广实践

我县借鉴韶关市区“风度书房”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建设模式,从2018年10月至12月在县城九龄文化广场筹建了第一间智慧图书馆——风度书房“九龄分馆”,这也是韶关市第一间县级智慧书房。恰如“风度书房”口号所言,来到书房的读者不但感受到始兴的城市文明新风,更能触摸千年古县的历史根脉。从“风度书房”设计的点滴细节里,不难窥见这座千年古邑对文化的尊重。我县秉成“一馆一特色”的理念,每个分馆各有千秋,充分展现始兴深厚的文化底蕴。四角井分馆,作为始兴老城经济贸易中心,以始兴地方文献为特色设计,融入客家姓氏文化、小城记忆等文化特色元素,是我县第一间进社区的风度书房。马市分馆,以乡镇农耕文化、马市黄烟为特色设计,将马市镇镇情、村史纳入了风度书房,是韶关市第一间乡镇风度书房。围楼分馆,以始兴围楼为特色设计,不仅将在风度书房选址还是在书房的建设方面,都倾注了大量的智力和财力,旨在合理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存满足始兴人的文化期盼。截至目前,4间“风度书房”陆续在始兴县“上线”,成为展示始兴城市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风度书房”的触角也渐渐迈出县城,向乡镇和社区延伸,让书香飘逸在始兴的每个角落。

我县图书馆总馆在一楼建设了远程监控平台,平台通过网络通讯与云计算技术,可与市、县图书馆、乡镇分馆进行馆藏资源共享,信息交互。可实现让读者在家门口、社区便利通道处的图书馆内,通过自助的方式享受借书、还书、阅读、办证,续借、预约等自助服务。通过智能安防技术,提供安全保障,智慧图书馆也给读者们创造了一个优雅,安静的阅读氛围。

图书馆分馆风度书房走进始兴县,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新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模式。自助化、智慧化、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为群众的阅读生活带来了新的体验和习惯。让群众的精神需求得以“解渴”,助力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振兴将会更加根深叶茂,为推进中心城乡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五、结合总分馆实际,开展系列阅读推广活动

我馆通过数据分析,实行精准购书、精准配书,风度书房的图书质量及内容都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为吸引广大读者热爱阅读,我们着力打造风度书房全民阅读品牌。根据每个书房的特色,我们通过邀请始兴本土作家、书法家、优秀教师等专家学者举办各类“风度沙龙”阅读推广活动,活动内容涵盖名家讲座、精读好书、书法创作、文学分享等,让本土文化瑰宝走进寻常百姓家。通过举办各种少儿主题活动,极大地提高少儿的阅读兴趣,既丰富了知识,又充分激发少年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少年儿童的读书热情,也受到了群众的追捧。

图书分馆风度书房围绕“10分钟文化圈”,致力打造始兴人的文化名片,根据我县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始兴人民群众的需求,依托始兴历史人文底蕴,精心谋划、统筹布局、全力以赴,2018年以来,我县已完成4间风度书房的建设,覆盖了2个中心镇,入馆人次已达22万人次,文献借阅达3万册,办证率也稳步提升,初步达到了进乡镇、进社区家门口的品质阅读文化需求。

六、加强文化服务志愿者工作管理

我县图书馆总分馆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模式逐步建立一支更年轻、懂业务的志愿者服务团队,依托监控中心和志愿者服务团队,逐步实现无人值守、有人管理及读者自助服务的风度书房管理模式,图书馆总分馆制的管理由监控中心+图书馆巡馆+文化志愿三级管理体系组成。总馆用微信成立了文化志愿者公众号,向社广泛招募文化志愿,建立起一支年轻县有文化素质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图书馆总分馆的日常工作由文化志愿者参与负责管理。

七、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目前风度书房建设中存在选址难、管理人员不足、分馆之间书本轮换经费不足、风度沙龙活动经费不足等问题。为此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学校、团委将“风度书房”打造成我县的“社会实践基地”,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提高文化知识。在日常管理上,我们将团委的“优秀工作者”、“优秀青少年”和各学校的“优秀学生”,列入志愿者服务队伍,实行轮换监管。通过社会参与,2021年争取实现全县10个乡镇风度书房全覆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相信我们的风度书房会越办越好,成为始兴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八、解决问题的思考
努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系,基层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公共事业,政府的推动必不可少。针对我县总分馆制建设时所遇的实际情况,建议政府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首先,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履行各自所担负的职责,真正把基层文化建设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做好组织管理、政策扶持和服务工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抓好现有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狠抓基层文化建设,提高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致力于基层文化建设均衡发展,使文化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
(二)加强馆际合作,协同发展。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是一种开门办馆的理念,是一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它打破了图书馆之间的壁垒,架起了文化孤岛之间的桥梁,形成了图文事业发展的大格局。通过总馆的人员流动、资源的调配、经费的统筹,加强了区域内各分馆的实力,提升了各分馆的服务水平。同时,在统一管理中,各馆的资源得到补充和充分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活化,服务效能得到提升。

(三)政府主导,统筹实施。发挥县级人民政府在总分馆制建设规划、组织和推进方面的统筹作用。加大对本我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设施网络,为实施总分馆制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配套措施,实现文化资源在县域内联动共享,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次,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综合效益。以乡镇、村两级为重点,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倾斜,保障城乡群众普遍均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九、结语

总分馆制打破了粤北山区图书馆因资源不足、乡镇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了图书管理的优化服务,图书馆服务范围更加迅速拓展,创新的理念得到传播,品牌的服务全面得到了更全面的推广,读者满意度不断的提升,有效的推动了我县总分馆制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

[1]凡莉.探索总分馆制办馆模式,延伸图书馆的公共服务--以荆门市国书馆为例新世纪图书馆,2011(4):75-77

[2]《图书馆杂志》戴珩.提高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解读.图书馆杂志.2017.11-12

[3]张秀荣.关于公共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管理的几点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2).

[4]陈晓红 谈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策略[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作者简介:张志盛,男,1975 年 9 月生,1997 年毕业于韶关大学,图书资料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