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黄烈俊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妙隘乡中学,贵州铜仁,554105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地理教学应得到进一步优化。初中地理在学生的地理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初中地理涵盖面广,知识点零碎,记忆量大,需要教师有系统整合、有效输出的能力,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对核心素养与个人能力的培育作为主要路径,才能突破目前教学改革的困境。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核心素养已经逐渐得到教育界各方的广泛关注,同时它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方向。但由于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教师的教学方法还不够丰富,在情境的创设方面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对学生课堂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06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中的地位探究

核心素养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地理基础知识不仅有对自然现象、原理的研究,还包括对人文的思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教师若只对自然地理知识进行传统方式的讲授,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下降。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知识是提高成绩的基础,学生若一味追求自我对人文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忽视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在应试时的重要性,则不利于学生成绩与教学效率的提高。地理是真实的、多元的、综合的,人们对地理的研究与探讨从未停歇,其中的知识也必然是无穷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引入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综合思维才是教学关键。综上所述,培育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去探索世界,开阔视野,让学生远离死记硬背,提升分析能力,有自觉探求知识的精神。

二、核心素养培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现状

现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行还不够彻底。面向少数学生的教育早已落后,素质教育才是科学的、普及的教育。考试与素质教育之间不是对立的,二者并不矛盾,但是目前初中教学仍存在只为适应高中学校的选择需要进行应试培养,忽视了对核心素养的培育。这种现象在地理学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只重视地理课本上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做各种升学资料,忽视了自主思考与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基于此,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考试内容及考核标准都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建立健全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自主积极性。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的教学策略研究

(一)回归生本教育,实现有效课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内容应围绕着学生需求展开。从教师角度而言,要实现有效地输出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我思考能力为目的,不以自己的讲授目的为目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可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授课内容。课堂的单位时间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时间分配却会影响整节课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和学生任务高效划分课堂时间。例如,在教学有关世界区域地理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时,可以将课堂的前十五分钟作为教师对自然因素的讲授时间,再用后续的二十分钟作为学生对人为因素及自然与人文相互影响关系的个人或小组讨论时间,这样的方法既可以完成教师的讲授任务,让学生消化课堂知识,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有疑问可以及时解决,避免疑问存留时间过长影响整体知识的掌握,这样以学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才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引入信息技术,发展主动学习素养

学生接收知识的途径有很多,最常见的有文字、图片、视频等,在这些方式中,视频能更为高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应转变旧式思维,借助信息技术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以此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跳出书本束缚,主动探索新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媒体视频,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地理知识并非一成不变,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资源,积极整合教材、网络的相关内容,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例如,进行"中国的水资源"知识讲解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并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此外,教师还可引入"死海"的相关信息,并对学生提出问题:"死海中的水与贝加尔湖中的水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人掉入死海不会被淹没?"教师通过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更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究,对其科学精神的养成有积极意义。

(三)利用社会时事新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变革。教师要有目的地将社会中和生活中的一些时事要闻提炼加工到教学当中,借助不同的媒体工具,并且利用社会时事新闻将地理学科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有机融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提升地理知识的生活性,让学生在分析时事要闻的同时学习到地理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同时也能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但需要注意的是,借助媒体工具要适度,教师不要过分依赖媒体设备,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发展。教师可以只介绍一部分,另外的扩展内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查找和探索。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不再盲目地学习,而是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和求知欲去学习和思考。

(四)开展主题探究,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在主题探究中,学生要借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对教师给定的主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更深层次掌握地理知识内涵,提升学习质量。在进行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时,教师可利用此模式开展地理教学。例如,教授"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探究主题,在网络上查询关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数据信息,并将获得的资料进行相应的加工、整理、分析,这样能极大地提升他们对珠江三角洲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主题探究教学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播放不同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利用状况,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内容对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再如,教师可将地理与历史事件进行联系,通过"史地结合"的方式开展主题探究教学,让学生站在不同的历史时空思考地理问题,这样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还能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地理文化意识,这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点要求之一。

(五)提升地理技能,形成知识体系

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烦琐复杂,需要教师将其系统整合,构建树干型思维导图,如让每一个知识点作为叶片生长在知识系统这棵大树的树干上,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直观清晰地接受,再进行自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例如,前面提到的世界区域地理中,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可以以某一区域作为树干,几种因素作为树枝,因素带来的表现、影响等作为树叶,将零散的知识体现在一棵树上,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发挥想象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更多的地理问题。

结语: 要想有效改革初中地理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使教学从以应试为目的向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的转变。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时,可尝试引入信息技术、主题探究以及实践活动等教学辅助方式,以此促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文化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