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陈应锋 汪如虎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马蹄自然保护站,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资源丰富,但近些年却出现了冰川和冻土面积退缩、水涵养能力下降、草地退化、生物资源被破坏等恶劣现象。为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完善责任工作体系,部署严格的监管措施,并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考核内容等,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环境;破坏;保护治理;祁连山
DOI:10.12721/ccn.2021.15710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近些年国家建设及经济发展迅速,但一些地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对当地环境的保护,致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造成大面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一定威胁,因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乃至全人类当前紧迫且艰巨的重任。

祁连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南北跨越青海、甘肃两省,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56条内陆河发源地,也是青海、甘肃、内蒙古重要生态水源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受大气环境变化和人为因素等影响,出现祁连山冰川萎缩、雪线上升、天然植被退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加重、出山径流量减少等严重的生态问题,特别是祁连山冰川整体退缩日趋加剧,不仅影响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着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安全。所以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改善天然植被覆盖率,降低荒漠化和沙漠化,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1 祁连山生态环境现状

祁连山脉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绵延800余公里横贯河西走廊,为河西走廊东段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降雨,缓解了当地干燥气候,雨水滋润出了高耸挺拔的青海云杉,山脉的北麓是逶迤2.4万km²的大草原,就在这里涵养出了世界第一大军马场。祁连顶峰上有终年冰封的雪线,延伸出了3000多条冰川,储水量达到1320亿m³,近千条大小河流年径流量达158亿m³,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以及灌溉出敦煌灿烂文化的党河由此奔腾而出,在山前形成富饶的绿洲,养育了河西走廊丰富的生物物种,也由此奠定了祁连山在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的地位。

1.1 冰川及冻土面积明显消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面积出现退缩减薄状态,据中科院监测数据显示,正在以每年4.9米的平均速度在退缩,近50多年来冰川面积已减少20%以上,其中最长的山谷冰川老虎沟12号冰川(透明梦柯冰川)末端位置和面积呈现显著的减小,而冰川局部地区雪线则以年平均2~6.5米的速度上升,个别地区甚至高达12.5~22.5米,照这样的速度发展,面积在2km²的小冰川将会在2050年前消亡,较大的冰川部分还能维持到2050年以后。同时,冻土分布范围也在不断减少,而且减少速率在趋于不断增加。

1.2 水源涵养能力降低

自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人工乱砍乱伐行为被严厉禁止,天然林得到了有效保护,人工林密度也逐渐增大,林冠郁闭度较高,大量森林植被生长发育对水分需求较大,致使深层土壤旱化加剧,地方水源涵养能力降低。

1.3 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

干旱可加剧草原荒漠化进程,但人为因素的影响更是不可忽略,甚至占据主导作用。祁连山东段绿洲草原区是农牧区交错带,大量饲养牲畜过度啃食草地,草地得不到休养,呈现退化现象,更是为引发鼠类大肆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4 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

人类长期进行大规模的探矿采矿,使得地表植被大面积被破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等,加上自然环境的变化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受威胁,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它们赖以生存的原始环境正在慢慢的变窄,因此数量也逐渐减小,一些稀有品种正濒临灭绝。

2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祁连山地区属于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复杂系统,结构及功能多样,因此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应综合考虑自然和人为等多方影响因素的相互耦合及制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开展。

2.1 加大政策扶持及资金投入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我国土壤、大气、固废、水污染日渐突出的生态问题的恶化,环境保护问题已提上日程。2016年国家将环境保护问题定为“十三五”时期重要问题,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各细分领域均出台相关政策,针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青海、甘肃两省编制《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2019年实施了总投资79.9亿元的祁连山生态保护项目,其中甘肃省落实到位44.7亿元,该项目将有效保护和恢复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维护该地区生态系统稳定,对区域内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也有很大的改善。今后,还将进一步推出相关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为我国环境治理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依据。

2.2 不断完善责任落实、财政投入及基层工作体系

为改善生态环境,2018年甘肃省投入资金202.6亿元,并且占全年财政收入比例逐年提升。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确定的七大任务已完成投资30.07亿元,占总投资的74.47%。《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出台,建立健全了覆盖四大领导班子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同时实行省级环保督察制度,省委、省政府成立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人大、政府、政协分管负责人带队,开展覆盖式现场督导检查和暗访,紧盯重要工作、重大问题、重点环节和突出矛盾,开展现场督导,坚持靠前指挥协调,“一把手”亲自抓落实,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摆在甘肃省各级干部案头突出位置。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工作从思想上的彻底扭转立竿见影地反映到行动上,生态整治工作开始提速并逐渐显效。

2.3 部署严格的监管措施

张掖市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等单位合作,运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建设“一库八网三平台”生态环保信息监控系统,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天地一体立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实现了对祁连山全覆盖常态化监管,保护区及周边地域生态环保数据由过去生态环境部每半年反馈一次,缩短到监测平台每月遥感监测获取一次,并通过监测网络管理平台将疑似问题点位推送至相关执法人员,以便及时进行核查、核对和整改,此外也可对祁连山保护区内外36座引水式水电站的引水量和生态基流下泄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监控。同时,监测到的祁连山生态数据还可为今后科学开展生态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4 加强环保工作责任考核

甘肃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把生态环保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考核制度;增设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情况评价项目,将祁连山生态环保列入省政府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将生态整改任务较重的金昌、武威、张掖3市单独划类,加大考核权重。责任考核制度明确了相关责任人工作目标,奖罚严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该项工作后续发展动力。

3 结语

经过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终于有了一定显效,原来的矿区矿点被破坏的裸露地表又覆上了植被,两年多时间千马龙矿区完成覆土9.8万m³,播撒草籽1200公斤,种植松树4.2万棵,2018年疏勒河完成生态输水量2.35亿m³,黑河正义峡下泄水量14亿m³。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将是我们一项长期不怠的重任,要紧盯突出问题,全力推动整改措施落地见效,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坚决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共和谐。

参考文献

[1] 顾自林,赵忠. 祁连山北麓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 草原与草坪,2009(5).

[2] 任凤英. 祁连山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的建议和对策[A].甘肃省2009科协年会论文集,2009.

作者简介:陈应锋(1979-),男,汉族,甘肃省民乐人,本科学历,林业工程师,从事研究方向或职业:林业生态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