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空间性、地域性强,需要掌握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需要具备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教学应以培育以上核心素养为目的。
一、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中的地位探究
核心素养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地理基础知识不仅有对自然现象、原理的研究,还包括对人文的思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教师若只对自然地理知识进行传统方式的讲授,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下降。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知识是提高成绩的基础,学生若一味追求自我对人文知识的思考与理解,忽视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在应试时的重要性,则不利于学生成绩与教学效率的提高。地理是真实的、多元的、综合的,人们对地理的研究与探讨从未停歇,其中的知识也必然是无穷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引入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综合思维才是教学关键。综上所述,培育核心素养有绝对的必要性,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技巧与方法,有自己的思想去探索世界,开阔视野,让学生远离死记硬背,提升分析能力,有自觉探求知识的精神。
二、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路径
(一)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融合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注重讲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用得上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涉及较多的抽象知识,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较大关联,若学生能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便可以有效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将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和课程内容进行充分融合,弥补学生学习的不足。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知识,然后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构建生活与地理知识的桥梁,了解人地协调观念的核心内容。如在教学“世界的气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全球变暖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影视片或者图片。这样一来,学生会挖掘地理教学中的生活元素,运用地理知识看待当前的人文现象与社会现象,进而思考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通过探讨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构建起生活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二)引入信息技术,发展主动学习素养
学生接收知识的途径有很多,最常见的有文字、图片、视频等,在这些方式中,视频能更为高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应转变旧式思维,借助信息技术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以此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跳出书本束缚,主动探索新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媒体视频,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地理知识并非一成不变,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资源,积极整合教材、网络的相关内容,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例如,进行“中国的水资源”知识讲解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并引导学生从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分析现阶段导致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培养他们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可引入“死海”的相关信息,并对学生提出问题:“死海中的水与贝加尔湖中的水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人掉入死海不会被淹没?”教师通过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更主动地进行思考、探究,对其科学精神的养成有积极意义。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一些实践活动,以此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对地理知识产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地理情感体验。借助地理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设计方案、实施活动、分析数据以及探究结果的过程中,对所学的地理知识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从而将学习心态由被动转为主动,还可在无形中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情感。例如,在教授“天气与气候”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学情设计一个“探究海陆气候差异”的实践活动。为确保这次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之前,结合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方式等,明确本次实践活动的目标和意义。比如,教师可为“探究海陆气候差异”这一实践活动制订以下目标:其一,提升初中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使其正确分析陆地与海洋间的热力差异,了解海陆形势对气候会产生何种影响。其二,发展综合思维,帮助学生了解海陆气候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尝试进行多种类型的地理实验。其四,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人地关系,培养其形成正确的地理情感和态度。明确实践活动目标后,教师结合学情设计一些问题情境,以此促使学生更为高效地思考。比如,“为什么河边的温度比较低?”而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同纬度地区不同城市的气温图,从而引导学生更主动地探究地理知识规律。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让他们针对“同纬度地区,近海城市的温度是高还是低”进行分析,发展其科学探究素养。
(三)借助翻转课堂,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在开展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将相关地理知识做成PPT教学课件,或者展示一些影视剧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应的地理知识。不仅如此,在这些教学资料的辅助下,学生可以更好地探讨和分析相应的知识,而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注意力不太集中。因此,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借助问题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知识,还可以培养和锻炼自身的综合思维素养。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时,为了能够详细地讲解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存在哪些特点,太阳在一天中的位置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诱发太阳位置不同变化的原因是哪些,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探究教学内容。这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知识的习惯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改革初中地理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以此促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文化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新立. 初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 新课程·中学,2019(10):183.
[2] 陈丹.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3):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