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循环水系统结垢控制与设备腐蚀延缓的药剂投加策略研究

刘志旋

循环水系统站

摘要: 循环水系统中结垢和腐蚀问题严重影响工业生产效率和设备寿命。本研究通过实验和现场应用,探讨了不同类型药剂的投加策略对结垢控制和腐蚀延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型缓蚀阻垢剂并结合pH值调节剂,能有效抑制碳酸钙和硅酸盐结垢,同时显著降低设备腐蚀速率,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一套优化的药剂投加方案,为循环水系统的长效稳定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循环水系统;结垢控制;腐蚀延缓;药剂投加;优化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70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引言:

循环水系统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发电、石化、冶金等领域,然而循环水中的结垢和腐蚀问题严重制约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设备寿命,为解决这一问题,药剂处理成为当前普遍采用的技术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药剂的投加策略对循环水系统结垢控制和设备腐蚀延缓的影响,并提出优化方案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循环水系统结垢机理及控制方法

(一)碳酸钙和硅酸盐结垢机理分析

循环水系统中的结垢问题主要由碳酸钙和硅酸盐沉积引起。碳酸钙结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在温度升高、pH值变化或压力降低等条件下分解,生成难溶性碳酸钙沉淀,这一过程可表示为:Ca(HCO3)2→CaCO3↓+H2O+CO2↑,结垢倾向受水质参数如钙硬度、碱度、pH值、温度等因素影响,兰格里尔饱和指数(LSI)和赖兹纳稳定指数(RSI)常用于预测碳酸钙结垢趋势。硅酸盐结垢则主要由水中溶解的硅酸根离子在高温、高pH值条件下聚合形成,硅酸盐结垢过程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包括单体硅酸的聚合、胶体硅的形成及其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等,硅酸盐结垢的形成速率受温度、pH值、硅酸根浓度、金属离子浓度等因素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硅酸盐结垢往往与其他类型的垢层(如碳酸钙垢)共同存在,形成复合垢层,增加了结垢控制的难度。

(二)化学药剂结垢控制原理及应用

化学药剂是控制循环水系统结垢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作用原理主要包括阈值抑制、晶格畸变、分散稳定和螯合溶解等,阈值抑制剂如聚丙烯酸(PAA)、聚马来酸(PMA)等,能在极低浓度下通过吸附在晶核表面阻止其进一步长大,有效抑制结垢。晶格畸变剂如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可通过与钙离子结合,使生成的晶体结构发生畸变,降低结晶稳定性,分散稳定剂如聚丙烯酸钠(PAAS)能吸附在微晶表面,通过静电斥力和空间位阻作用防止微晶聚集长大,螯合溶解剂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可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可溶性络合物,降低离子活度,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多种药剂复配以实现协同增效。例如磷酸盐类抑制剂与有机聚合物的复配可同时实现阈值抑制和分散稳定作用,新型绿色环保阻垢剂如聚天冬氨酸(PASP)、聚环氧琥珀酸(PESA)等,因其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阻垢效果,在循环水处理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药剂的选择和投加需根据水质特征、运行条件和结垢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并通过实验优化确定最佳配方和投加量以实现最佳的结垢控制效果[1]

二、循环水系统腐蚀机理及延缓技术

(一)循环水系统设备腐蚀类型及影响因素

循环水系统中的设备腐蚀问题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电化学腐蚀、微生物腐蚀、应力腐蚀和冲刷腐蚀等类型,电化学腐蚀是最常见的腐蚀形式,由于金属表面存在局部阳极和阴极区域,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原电池导致金属溶解,微生物腐蚀则是由于微生物在金属表面形成生物膜,产生腐蚀性代谢产物或改变局部环境而引起的腐蚀,应力腐蚀是金属在拉应力和特定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开裂现象,常见于热交换器管束。冲刷腐蚀则是由于高速流体对金属表面的机械冲击和化学作用共同导致的加速腐蚀,影响循环水系统腐蚀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水质特性(如pH值、溶解氧、电导率、氯离子浓度等)、温度、流速、微生物活性以及金属材质等,其中,溶解氧是加速腐蚀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浓度越高,腐蚀速率越快,pH值对腐蚀也有显著影响,一般而言,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腐蚀较轻。氯离子等侵蚀性离子能破坏金属表面保护膜,加剧点蚀和缝隙腐蚀,温度升高会加快电化学反应速率,同时降低氧的溶解度,对腐蚀影响复杂,流速过高可能导致冲刷腐蚀,而过低则易形成沉积物,造成局部腐蚀,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产生硫化氢、有机酸等腐蚀性物质,加速金属腐蚀,不同金属材质的耐腐蚀性能差异显著,选择合适的材质对控制腐蚀至关重要。

(二)缓蚀剂作用机理和选择原则

缓蚀剂是延缓循环水系统设备腐蚀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吸附成膜、钝化、沉淀覆盖和中和反应等,吸附型缓蚀剂如有机胺类,通过在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吸附膜阻隔腐蚀介质与金属的接触,钝化型缓蚀剂如钼酸盐、亚硝酸盐等,能在金属表面形成稳定的氧化膜,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沉淀型缓蚀剂如磷酸盐,可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难溶性化合物,覆盖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层。中和型缓蚀剂如碱性物质,能中和水中的酸性物质,调节pH值至合适范围,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多种缓蚀剂复配以实现协同效应,缓蚀剂的选择原则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应根据系统的腐蚀类型和主要影响因素选择适当的缓蚀机理,考虑缓蚀剂的适用pH范围、温度稳定性和与其他水处理药剂的相容性,评估缓蚀剂的环境友好性和生物降解性,优先选用绿色环保型产品。还需考虑缓蚀剂的经济性和操作便利性,常用的缓蚀剂包括无机缓蚀剂(如硅酸盐、钼酸盐等)和有机缓蚀剂(如咪唑啉、磷酸酯等),新型缓蚀剂如聚合物缓蚀剂、纳米材料缓蚀剂等,因其优异的缓蚀性能和环境友好特性,正成为研究热点,缓蚀剂的选择和使用需结合实验室评估和现场试验,确定最佳配方和投加量以实现理想的缓蚀效果[2]

三、药剂投加策略优化及应用效果评价

(一)复合型缓蚀阻垢剂配方设计与性能评估

复合型缓蚀阻垢剂的配方设计旨在实现多重功效,同时满足结垢控制和腐蚀延缓的需求。配方设计通常采用正交试验法或响应面法等实验设计方法,优化各组分的种类和配比,典型的复合型缓蚀阻垢剂配方可能包含以下几类成分:阻垢剂(如聚丙烯酸、聚马来酸等)、缓蚀剂(如苯并三唑、咪唑啉等)、分散剂(如聚丙烯酸钠)、螯合剂(如EDTA)和pH缓冲剂等,性能评估主要从阻垢效率、缓蚀效率、稳定性和环境友好性等方面进行。阻垢效率可通过静态瓶试验或动态模拟实验评估,如采用NACE标准方法测定阻垢率,缓蚀效率可通过重量法、电化学方法(如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或腐蚀挂片法测定,稳定性评估包括热稳定性、pH稳定性和存储稳定性等,还需考虑药剂的生物降解性和生态毒性,以满足环保要求,通过系统的性能评估可确定最优配方及其适用条件,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二)pH值调节剂联合应用的协同效应研究

pH值调节剂与复合型缓蚀阻垢剂的联合应用可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有效提高水处理效果,pH值调节剂常用的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碱性物质,其作用机理包括:调节水质pH值至最佳腐蚀控制范围(通常为7.5-8.5);促进保护性碳酸钙薄膜的形成;中和水中的酸性物质。协同效应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探讨pH值调节对复合型缓蚀阻垢剂各组分活性的影响如某些有机膦酸盐在碱性条件下水解速率加快,影响长期效果,研究不同pH值下缓蚀阻垢剂的吸附行为和成膜特性,如通过石英晶体微天平(QCM)技术观察吸附动力学,评估pH值调节对水质稳定性的影响,包括钙碱度平衡、硅酸盐溶解度等。通过模拟实验或现场试验综合评价联合应用方案的整体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pH值调节可显著提高复合型缓蚀阻垢剂的处理效果,但需要精确控制pH值范围,避免过高pH值导致的碱性腐蚀或结垢问题,基于协同效应研究,可制定优化的药剂投加策略如采用智能加药系统,根据实时水质参数动态调整pH值调节剂和复合型缓蚀阻垢剂的投加量,实现精准水处理[3]

结束语:

通过系统研究循环水系统结垢控制与设备腐蚀延缓的药剂投加策略,提出了一套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复合型缓蚀阻垢剂并结合pH值调节剂,能够有效控制结垢和延缓腐蚀,该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为循环水系统的长效稳定运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探索智能化药剂投加系统以实现更精准、高效的水质管理。

参考文献

[1]冯尧奇,宋学斌,颜海龙.工业循环水系统中结垢和腐蚀现象分析及控制方案[J].山东化工,2021,50(06):166-167.

[2]王瑶.探析循环水结垢和腐蚀机理与控制对策[J].石化技术,2017,24(07):43.

[3]赵明,李艳荣.循环水结垢和腐蚀的机理及其控制[J].油气储运,1998,(02):25-28+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