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根源

马利亚

重庆师范大学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在“四个自信”整体框架中居于根本地位。本文从实践根源、历史根源、文化根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源四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源泉进行了追溯。实践根源是通过现代化取得的成就来体现的,历史根源是对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文化根源是来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源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创造的。坚持认为只有在深刻理解道路自信的基础上,才能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关键词: 道路自信;实践根源;文化根源;理论根源
DOI:10.12721/ccn.2021.15700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道路自信的实践根源

关于道路自信的实践根源,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的成就来体现的。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符合基本国情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经济不断飞速发展,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历史背景下,道路自信应运而生。坚持走中国道路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的准确定位,也是从我国的实际基本国情提出来解决当代中国所遇到的问题。这条路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相对于其它的道路来说,它是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也更能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也充分的表现出了这条道路所具的活力与生命力。从历史维度来说,近代以来,我国也曾尝试过其它的线路,比如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等,但是结果都失败了,最终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崇高理论指导下,我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成功。

2、社会经济建设突出

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在经济总量上绘制出了一系列骄人的“中国数字”,也是被世界所惊叹的“中国奇迹”,提升了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国人民顽强拼搏,奋勇向前,经过40余年的发展和积累,经济成就斐然,国家和人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这所有的成就的获得,均源于我们走了一条适合并且正确的发展道路。所有的成就都是对这条道路的肯定,也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充分理由。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富裕,国民经济迈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3、国际地位提升

从近代以来被称之为“东亚病夫”、“睡狮”的中国已经醒来,成为了国际舞台上一支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中国自身对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讨论也越来越积极,在各种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经过多年的外交发展,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外交的格局慢慢形成,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周边外交、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以及多边外交方面均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首先,在国际上,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力量。特别是在G20中,中国积极参与了重建国际金融秩序,改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治理结构,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全球治理的主要角色。在区域上,中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合作构想,目前已有沿线50多个欧亚非国家积极参与响应。同时,中国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打造了中国与非洲合作升级版的“461”框架,与东盟合作升级版的“2+7”框架,与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的“1+3+6”合作新框架,深化了中国构建“一带一路”天然伙伴关系的“1+2+3”的合作格局,并加强了同南亚合作的联系,这些外交实践都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道路自信的历史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于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多次强调:“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囯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纵观中国路,我们始终是以生为道,以和为贵。在中国的远古时代,中原地区的生存环境比其它地方要更为适合人居住,因此中国的先民们就从四面八方向中原地带迁徙,因而形成了一个聚集中心。这个聚集中心就是为着生存和发展,所以中国先民在这条路上不断延伸,不断增加它的内涵,这是中国先民为着生存所走出的一条生存之道。其实关于“生存”二字,历史源于流长。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一直为生存发展顽强拼搏奋斗,更是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所以有“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周易•象传》)。史伯曰:“夫和实生物,同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归之。”(《囯语•郑语》)。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这些有关和谐的思想,几千年来也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古往今来,中国对待外国,都一直秉承着“协和万邦”“以和为贵”。从秦朝到汉唐,再到清初,中国的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除了由游牧民族掌握控制中央王朝的个别时期,自古中国就没有实行对外扩张过,更别说是奴役、要把其它国家变成我国的殖民地这种做法。所以著名哲学家罗素评说“中国人统治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有骄傲做到不肯打仗的民族,这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得回报。”

三、道路自信的文化根源

中国道路源于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源,是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根基。习近平同志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思想上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上究天文、下穷地理,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源,对后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强大定力、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

四、道路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历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是指引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纲领,因而它诞生至今170多年,却仍然闪耀着如星辰一般的光芒。马克思主义它不仅仅是书本里的学问,它的创立是为了改变人类的历史命运,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中国的历史后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经过中国历史近百年的考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不可撼动的坚实根基。因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顺应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潮流,又是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道路发展的要求,其根本指向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