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阶段作为启蒙时期,需要高度重视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在幼儿教育当中,要组织幼儿健康教育活动,调节幼儿的情绪,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通过科学方式增加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重视培养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当中至关重要。
一、幼儿情绪的特质
要了解如何引导幼儿,教师需要先了解幼儿情绪的特质。从情绪表达层面来看,其涵盖了认知以及应用,这两个表达形式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进程融汇在一起,并且彼此之间互相促进。幼儿在进行情绪表达时,会受到自身的性格、年龄、成长环境、情绪类型(诸如高兴、紧张、自卑等)以及社会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借助自身的情绪表达,幼儿会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对幼儿的身心发育十分有利。同成年人相比较而言,幼儿的情绪表达存在这些差异性:1、幼儿的情绪表达体现出随机性以及场景性的特点这种特点表现为:当幼儿身处不同场景、情境以及事件当中,其情绪亦是不同的。举例而言,当幼儿钟爱的玩具被他人拿走,或者因为想获得某个玩具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这时幼儿通常因为不会进行沟通而采取武力解决或是哭闹的方式来表达情绪。2、幼儿的情绪表达具备强烈的外显性,毫无掩饰在幼儿的情绪变化过程当中,他们并不会如成年人那样掩饰自己的情绪,而是将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比如幼儿在生日时得到了自己喜欢的礼物,通常会兴奋地大喊大叫。
二、培养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幼儿教育阶段,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萨洛韦与格雷瓦尔说:情绪智力高的人不仅能够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情绪,也能管理自己的消极情绪,尽可能地减少冲动之下的不当表达。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巧妙的“棉花糖实验”中可以看出情绪智力的力量。那些克制住了立即吃掉棉花糖的冲动的孩子成年之后在各个方面都发展得更好。他们更为自力更生,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学习成绩更好,也能更好地处理挫折与压力。与之相反,那些没能抵御住诱惑的孩子成年之后更易于陷入麻烦的关系,更为害羞、固执、优柔寡断,也更容易轻视自己、怀疑他人,容易被挫折打垮,他们还更有可能对学业不感兴趣。教师要积极运用合理的情绪管理方式,引导容易发生矛盾的小朋友换位共情进行思考,及时解决矛盾,引导小朋友将不良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同时发展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让小朋友获得更多的同伴之间交往的社会性经验,久而久之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2、有利于增加幼儿的情感认知幼儿教师要在语言活动区建立基本的情绪站,让幼儿及时对自己的情绪做出判断。在情绪站,幼儿既可以利用绘本对自己出现的情绪进行判断,也可以利用与早教学习机的对话互动学习认识自身的情绪变化过程。因为情绪具有社会性,所以产生情绪的环境对判定情绪的种类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情境法引导幼儿对情绪状态进行理解。并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的身体在某一情境下产生特定情绪。同时还可以有效渗透在幼儿的游戏活动当中,促使幼儿通过自身的表现更加清楚地认知情绪,还可以感受游戏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这种情况下的情绪感受既可以引导幼儿表达自身的情感,也可以帮助幼儿构建对自身、他人以及社会的信赖感。
三、培养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接纳并尊重幼儿的情绪体验与情绪表达
幼儿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比如快乐、兴奋、悲伤、嫉妒、愤怒、孤独等等,这些情绪在幼儿身上出现得非常频繁,而且情绪变化非常快,尤其是一些负面情绪,在幼儿身上体现得非常激烈。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反对、训斥、否定,而是接纳幼儿的情绪体验,并尊重幼儿的情绪表达。当然,接纳、尊重幼儿的情绪体验,并不是赞同幼儿的情绪,也不是纵容幼儿,而是首先承认幼儿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帮助幼儿说出其内心感受,然后换位思考,摘掉标签和“有色眼镜”,以平和的态度与幼儿沟通,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这是情绪引导的最重要的环节,为后面疏导情绪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幼儿愤怒的情绪为例,幼儿产生愤怒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与其他幼儿产生摩擦、要求得不到回应等,当然也有的幼儿会受到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哪一种因素导致的愤怒情绪,都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接纳,而不是呵斥他们“不懂事”“臭脾气”。只有这样理性、平和地处理问题,接纳幼儿的情绪,尊重幼儿的感受,才能为幼儿的情绪找到良好的出口。
(二)实用集体教学激发幼儿情绪的调节意识
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要激发幼儿情绪调节的意识,重视培养幼儿情绪调节能力。日常的集中教学在培养幼儿情绪调节能力方面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主要介绍三种正确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一是情感倾诉法。在幼儿陷入不良情绪中时,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告知可以帮助他的人,这样既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又可以减轻心理压力,有效调节自身的不良情绪。比如,可以组织“大胆说出心里话”这样的语言谈话类的集中教学活动,鼓励幼儿对自己最信任的人或同伴、好友倾诉心里的感受与想法。二是音乐感染法。心理学家指出,音乐是可以有效提高、调节情绪的方法。当幼儿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情绪、旋律的音乐来进行感染,如艺术领域音乐欣赏活动“不同的心情”。
(三)引导幼儿及时释放情绪
情绪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幼儿,还是成年人,都可能会产生各种积极的或负面的情绪。随着幼儿的成长和认知的丰富,其情绪体验也会越来越丰富,不良情绪也会越来越多,但是幼儿缺乏应对情绪的方法,释放情绪也大多是通过哭闹等行为实现。如果教师不引导幼儿学会释放情绪,幼儿很容易养成各种不良习惯。也有一些幼儿会因为经常被父母要求克制自己的情绪,而导致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在帮助幼儿认识情绪的同时,也积极引导幼儿及时释放情绪。这一点,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幼儿园很好的处理方法:教师可以为幼儿设置一个小小的独处角落,在角落里放一些毛绒玩具、小黑板等,让幼儿在出现愤怒、悲伤、烦躁等不良情绪时,可以在角落独自向毛绒玩具诉说自己的情绪,在小黑板上涂涂画画,将自己的情绪宣泄出来。当然,不仅是负面情绪需要宣泄,积极的情绪也需要进行宣泄。有的幼儿感觉到非常兴奋、开心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为他们设置开心小舞台,让他们在舞台上蹦蹦跳跳、唱歌、大声喊出自己的心情等。如此,幼儿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也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其宣泄出来,从而养成积极的情感习惯。幼儿期是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开始时期,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不容忽视。
结束语:情绪是人的生理本能,而情绪的管理则是需要后天不断地训练和养成。培养幼儿的情绪调试能力,可以帮助幼儿有效地控制自身的情绪变化,助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占强.运用绘本引导幼儿管理不良情绪[J].甘肃教育,2019(07):38.
[2]吴丽红.建立亲密师幼关系在幼儿管理中的重要性[J].华夏教师,2018(34):84.